寄姚文發
《寄姚文發》是南宋抗金名臣鄭剛中的作品之一。鄭剛中詩,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鄭世成刻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370有傳[1]。
“ |
芳蓀小繡肩相拍,拍初同作江湖客。 夢裡春風三十年,青銅照我頭都白。 與公常日話瀟湘,恨不此身生兩翼。 何如附驥得千里,再此搜尋舊蹤跡。 荷公睹物能我念,小字密書盈一尺。 報言扶膝所經由,興廢存亡皆歷歷。 吾家甘棠人所憐,今不見鸞空枳棘。 至如敘述所知友,但若前生略相識。 恍然沈痛念平生,讀盡寄書清淚滴。 自嗟憔悴百憂身,慘慘中腸常感激。 去年邂逅見中都,我正蹶蹄遭棄斥, 相隨扶病出幽巷,買酒歸來款顏色。 懷書亦復清渡灞,從此參商遠暌隔。 公今館置得賢府,厚禮溫顏同古昔。 車魚足意長鋏閒,越聲不用思莊舄。 果能援筆賦鸚鵡,自可使人皆辟易。 他時依倚就聲價,疏蹻何由不離釋。 惟予投置奧渫中,轉轉窮愁滿胸意。 春蠶未繭官督之,捋穗輸租瓶盎窄。 誓將斸病十畝園,竹徑柴門閉聲寂。 聲名雖不暫膻香,不願埋頭如李赤。 為公書此報東風,一夜楓林關塞黑。 |
” |
— [南宋]鄭剛中 |
目錄
人物簡介
鄭剛中,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陝,歸除權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陝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陝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
後世紀念
鄭剛中墓,原址位於曹宅鎮長山壠水庫庫區,由於水庫擴容需要,墳墓搬遷至長山壠水庫下游。2007年11月12日上午,新墓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竣工儀式。鄭氏後裔台灣工黨主席鄭昭明,區委副書記張菲菲等出席了竣工儀式並拜謁鄭剛中墓。
鄭剛中為南宋名臣,與岳飛、宗澤齊名,是金華在科舉時代[2]唯一的探花,相繼任禮部侍郎、川陝宣諭使、四川宣撫副使等要職,為人剛正不阿,立主抗金,後受大奸臣秦檜所害,享年67歲。鄭剛中墓為原金華縣文保單位,整個搬遷工程於2006年7月份啟動,2007年11月份竣工,投資120餘萬元,耗時一年零四個月。
視頻
寄姚文發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鄭剛中的詩,電子課本網
- ↑ 科舉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制度是怎樣的?哪一個朝代比較公平呢?,搜狐,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