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營
宿營 |
宿營指軍隊行軍或戰鬥後的臨時住宿。目的是使部隊得到休息和整頓,為繼續行軍或戰鬥作好準備。宿營,分為舍營(利用居民房舍住宿)、露營(在房舍外露宿或用帳篷住宿),或兩者結合的宿營。宿營地域應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選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宿營 [1]
拼音 sù yíng
注音 ㄙㄨˋ ㄧㄥˊ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下》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1. [take up quarters]∶軍隊在某地臨時住宿。
這一支小部隊在雄偉的萬山叢中停下,埋鍋造飯,將士們飽餐一頓,就地露天宿營。--姚雪垠《李自成》
2. [put up;stay accommodation]泛指在野外住宿。
這裡也許來過辛勤的獵人,在午夜生火宿過營。--《天山景物記》
引證解釋
1. 猶宿衛。護衛王宮。
《韓非子·內儲說下》:"﹝ 商臣 ﹞於是乃起宿營之甲而攻 成王 。" 王先慎 集解引 顧廣圻 曰:"《左傳》雲:宮甲。"
2. 軍隊在行軍或戰鬥後住宿。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上》:"山東名 高平 ,是 亮 宿營處,有 亮 廟。"朱德 《游南泥灣》詩:"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也難找。" 知俠 《鐵道游擊隊》第十章:"照例是天一黑,隊員們都準備好行裝,到隊部指定的道南或道北的秘密村莊裡宿營。"
基本要求
有適當的地幅、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車輛進出道路,避開明顯的目標,便於隱蔽和防護,便於抗擊敵人的突然襲擊,便於繼續行軍和進入戰鬥。宿營時,應充分利用地形,疏散、隱蔽地配置,構築必要的掩蔽工事,加強偵察、警戒、防空和偽裝,嚴密組織對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防護;有敵情顧慮時,還要預先制定戰鬥方案,加強值班部隊,做好隨時抗擊來自地面和空中敵人突然襲擊的準備,保障部隊的安全。
地點選擇
近水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
因此,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河流邊,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扎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游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時將漲滿河灘,包括一些溪流,平時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發大水或山洪暴發,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問題,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發區。
背風在野外紮營,不能不考慮背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灘上,應要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紮營。還有注意帳篷門的朝向不要迎着風。背風同時也是考慮用火安全與方便。
遠崖紮營時不能將營地扎在懸崖下面,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颳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近村營地靠近村莊有什麼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沒有柴禾、蔬菜、糧食等情況時就更為重要。近村的同時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的行動和轉移。
背陰如果是一個需要居住兩天以上的營地,在好天氣情況下應當選擇一處背陰的地方紮營,如在大樹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里就不會太悶熱。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至雷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