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訴說了勞動的艱難,傾訴了詩人的感激和慚愧,流露出真摯的感情。詩中雖沒有直接描寫荀媼的詞句,但她忠厚善良的形象宛然如見。全詩樸素自然,語言清淡,於不事雕琢的平鋪直敘中頗見神韻,在以豪邁飄逸為主的李白詩歌中別具一格。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譯文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農家,心中感到十分苦悶而孤單。農家秋來的勞作更加蒙忙,鄰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媼給我端來菰米飯,盛滿像月光一樣皎潔的素盤。這不禁使我慚愧地想起了接濟韓信的漂母,一再辭謝而不敢進餐。
鑑賞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農民婦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誠摯的款待。這首詩就是寫詩人當時的心情。
開頭兩句「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寫出詩人寂寞的情懷。這偏僻的山村里沒有什麼可以引起他歡樂的事情,他所接觸的都是農民的艱辛和困苦。這就是三四句所寫的:「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勞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僅指勞動的辛苦,還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節,本來應該是歡樂的,可是在繁重賦稅壓迫下的農民竟沒有一點歡笑。農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鄰家婦女舂米的聲音,從牆外傳來,一聲一聲,顯得十分淒涼。這個「寒」字,十分耐人尋味。它既是形容舂米聲音的淒涼,也是推想鄰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寫到主人荀媼:「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腳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為李白吃飯時是跪坐在那裡,所以荀媼將飯端來時也跪下身子呈進給他。「雕胡」,就是「菰」,俗稱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結實,叫菰米,可以做飯,古人當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飯,是對詩人的熱情款待。「月光明素盤」,是對荀媼手中盛飯的盤子突出地加以描寫。盤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這盤菰米飯就像一盤珍珠一樣地耀目。在那樣艱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這盤雕胡飯,詩人被深深地感動了,最後兩句說:「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漂母」用西漢淮陰侯韓信的典故。這裡的漂母指荀媼。荀媼這樣誠懇地款待李白,使他很過意不去,又無法報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辭致謝,實在不忍心享用她的這一頓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來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常常「一醉累月輕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樣地桀驁不馴。可是,對一個普通的山村婦女卻是如此謙恭,如此誠摯,充分顯示了李白的可貴品質。
李白的詩以豪邁飄逸著稱,但這首詩卻沒有一點縱放。風格極為樸素自然。詩人用平鋪直敘的寫法,像在敘述他夜宿山村的過程,談他的親切感受,語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跡而頗有情韻,是李白詩中別具一格之作。
創作背景
此詩題下原註:「宣州」。詹鍈《李白詩文系年》將此詩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當時李白往來於宣城、歷陽之間。五松山在安徽銅陵縣南,山上有大松,一本五枝,蒼鱗老乾,翠色參天。山名原先不詳,李白至此,始把它命名為五松山。大概五松山的勝景迷人,李白流連忘返,不覺天晚,無法趕回縣城,只好到山下隨便找個農民借宿,於是荀媼這位純樸的老農婦接待了這位詩人。他受到主人誠摯的款待,深為感動,這首詩就是寫詩人當時的心情。
簡析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訴說了勞動的艱難,傾訴了詩人的感激和慚愧,流露出真摯的感情。詩中雖沒有直接描寫荀媼的詞句,但她忠厚善良的形象宛然如見。全詩樸素自然,語言清淡,於不事雕琢的平鋪直敘中頗見神韻,在以豪邁飄逸為主的李白詩歌中別具一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