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教堂
宮廷教堂(Hofkirche)建於16世紀,教堂有三個大殿,內有奧地利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陵墓。教堂因陵墓兩側28座真人大小的青銅武士雕像(由藝術大師Albrecht和鑄金匠Vischer創作,象徵馬克西米利安一家族的祖先和後代)而聞名,這些雕像是日耳曼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也是蒂洛爾州最有名的藝術紀念品之一。
目錄
簡介
1553~1556年間,費迪南德一世(Fdtdinand I)下令修建了這座被稱為「留守騎士最後的安息地」的教堂,後來成為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陵寢,但皇帝本身並沒有安葬在此。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生前的宿願就是死後要安葬在茵斯布魯克,但他最終未能如願,1519年,他逝世後,被埋葬在維也納新城的霍夫堡皇宮教堂(Hofburg)內。人們在他執政的茵斯布魯克皇宮裡建造了一座象徵着德意志皇帝權威的宮廷教堂,保留至今。
現在教堂的中央是一具大理石棺,石棺上是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銅像,石棺周圍有24塊記錄皇帝生平的大理石浮雕。圍繞着石棺還有28尊銅像,象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祖先和後代。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旅遊信息
景區門票:成人3歐元、27歲以下學生2歐元、6至14歲兒童1.5歐元。與民間藝術博物館(Volkskunstmuseum)聯票6.5歐元。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9:00~17:00,周日及節假日12:30開門,7、8月關閉時間延長到17:30。
視頻
宮廷教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