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乃泉
宮乃泉(1910—1975),遼寧省營口市人。一九三七年參加新四軍。一九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衛生處醫務主任,江北指揮部衛生部部長,第二師衛生部部長,新四軍衛生部第一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衛生部第一副部長兼白求恩醫學院院長[1],山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兼山東省衛生廳廳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75年4月20日抑鬱成疾,不幸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目錄
生平簡述
宮乃泉,1928年畢業於瀋陽第一工業專科學校,考入奉天醫學院,1935年畢業後到國民政府衛生模範實驗縣山東鄒縣工作。1936年到福州協和醫院當外科醫生。同年到漢口,找到新四軍辦事處,要求參加革命。1937年參加新四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醫務主任,參與組建新四軍軍醫處。1938年負責籌建小河口後方醫院和南堡醫院。在消滅虱子和治療疥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軍醫處舉辦了三期衛生幹部培訓班,培養了一批醫療骨幹。宮乃用比較高的標準開展工作,取得了成效。1939~1944年任江北指揮部衛生部部長,新四軍二師衛生部部長,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衛生部部長。1947年,他創辦了山東第五國際和平醫院,成為華東的醫療中心。濟南戰役[2],部署醫院靠前搶救傷員,使死亡率由3%降低到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部長。參與領導了華東地區醫務人員思想改造運動、愛國衛生運動和防疫運動。組建了上海第一醫學院和上海第二醫學院,兼任兩院院長。
1951年中央軍委決定在上海成立軍事醫學科學院,出任第一任院長,負責籌建這一中國軍事醫學研究的最高機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任務一是研究我軍需要解決的醫學技術問題,二是成為軍委衛生部的技術參謀,三是擔負部隊高級衛生幹部的進修、教育工作。軍事醫學科學院由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法租界衛生所改建而成,後遷到北京。
1952年赴東北和朝鮮開展反細菌戰調查,這次調查得到國際科學委員會的承認,該委員會向全世界公布了「黑皮書」。1953年任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57年整風期間,針對我軍業務建設、業務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寫了三篇文章,被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到西藏軍區衛生處任副處長,經他建議,總部派遣一批知名專家進藏為平叛鬥爭中的傷病員進行專科治療。
1960年負責籌建西藏軍區總醫院的具體工作。1961年任瀋陽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62年任部長。在人才培養和裝備更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還十分重視醫學圖書館的建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宮乃泉被停止工作,精神陷於錯亂的邊緣。1975年4月20日抑鬱成疾,不幸逝世,終年六十五歲。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為他平反,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