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室韋都督府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室韋都督府

所屬年代: 唐朝

出土地點: 大興安嶺東西兩側

類型: 軍政合一建制

室韋都督府,唐朝在室韋族聚居區域設置的軍政合一建制,位於黑水都督府之西。公元719年(唐開元七年),室韋開始接受唐平盧節度使統轄。791年(唐貞元七年)前後,唐廷決定在室韋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也受邊州都督所節制。府治不詳。室韋都督府轄區,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一帶。轄區境內有20餘個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韋族諸部逐漸被契丹人所吞併而與之融合,室韋都督府也隨之解體,前後存約百餘年。[1]

目錄

背景

公元630年(唐貞觀三年),唐朝置師州,統領室韋。719年(唐開元七年),室韋開始接受唐平盧節度使統轄。791年(唐貞元七年)前後,唐廷決定在室韋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也受邊州都督所節制。府治不詳。室韋都督府轄區,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一帶。轄區境內有20餘個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回鶻解體,東北地區契丹興起,室韋諸部逐漸被契丹人所吞併而與之融合,或西遷成為室韋-韃靼人(九姓韃靼與三十姓韃靼,遼代稱作阻卜) 。室韋都督府也隨之解體,前後存約百餘年。

著名都督

室韋大都督阿朱,唐代室韋都督府都督。室韋大體分布於今大興安嶺東西兩側,洮兒河以北至外興安嶺地區。八世紀末,唐朝為經略室韋地區,設置室韋都督府,以阿朱為大都督。阿朱先後於太和七年(833年)十二月、太和九年十二月、開成元年(836年)、開成四年次來朝,有力地促進了室韋與唐朝的關係發展。

都督府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都督源於東漢光武初年臨時設置的督軍御史。曹魏文帝初年都督設置制度化,晉代以後始兼任刺史,後周改都督為總管,隋代軍區亦稱總管。

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年),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餘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貞觀元年(627年),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雲二年(711年),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並未實行。

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並不真正賜節。景雲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其中負責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羈縻府州者二十二,在都督府內"別置經略使",以處理該府所轄羈縻府州的民族事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