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鎮
客路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西北部,與遂溪縣接壤,是雷州市北大門,有「雷州半島的一顆明珠」之稱。全鎮總面積3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18.9萬畝(坡地、旱地15.5萬畝),下轄30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297個自然村,2.2萬戶,人口11.8萬人,是雷州市人口最多的鄉鎮。鎮址客路圩,位於國道207線和省道客龍線匯合處,距雷城20公里,是廣東省中心鎮。[1]
目錄
經濟發展
蠶桑和花生是客路的兩大優勢,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都居全市第一位。桑種植1萬畝,年產繭2.6萬擔。產值1300萬元,已發展成為廣東新崛起的蠶桑基地之一。甘蔗、造林在全縣也是屈指可數的。甘蔗種植8.7萬畝,年產量31萬噸。有林面積10萬畝。客路牛市全省聞者,是耕牛和菜牛交易的好場所。鄉鎮企業主要有油料、煙絲、食品、木料加工和蠶繭站,輪窯磚廠等,食品油料尤其有名。境內有日榨3000噸的客路糖廠。客路是雷州市的交通要道,207國道穿過該鎮。
2008年全鎮社會總產值3.6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5.5億元,農業產值6.7億元,財政總收入3506萬元,向國家上繳財稅9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129元。農業生產以甘蔗、花生、西瓜、蠶桑以及林業、牧業和淡水養殖業為主,甘蔗、花生、蠶桑、北運菜是客路的四大拳頭產品,甘蔗種植6.4萬畝,產量35.7萬噸,產值10654萬元,蠶桑種植0.3萬畝,年產繭1044噸,是廣東省內蠶繭基地之一,花生種植4萬畝,年產量10557噸。西瓜、北運菜、林業在全市也屬屈指可數的,西瓜年產量1.5萬噸,北運菜年產量9萬噸,造林面積9萬畝。
該鎮現擁有企業245家,主要的基礎骨幹企業有建材廠、木製品廠、木材切片廠、煙絲廠等,食品油料全省聞名。客路鎮市政建設是湛江市一流鄉鎮。圩區擁有占地3.6 萬平方米的綜合市場,2.4萬平米的北運菜市場,0.7萬平方米的肉食商場,0.47萬平方米的小工業品貿易市場。圩區新開發區道路全面建成硬底化,9000門程控電話已開通使用,客路鎮是雷州市村村通路、通電的第一鎮。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給客路鎮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隨着湛江經濟發展熱潮的不斷升溫,客路鎮將成為投資置業的黃金地帶。[2]
地理資源
該鎮地勢較平坦,土壤多為紅土和黑土、棕土,宜種水稻、番薯、香芋、樹波籮等糧食作物。坡地面積較大,適宜種植甘蔗、花生、蠶桑、辣椒、香蕉、按樹、北運菜等經濟作物,陸地有較豐富的高嶺土資源。全年降水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32度,平均海拔高度為:25 米。雷州市青年運河,穿梭客路鎮圩旁邊而過,給在運河兩岸的村莊的農作物有一定的灌溉作用。雷州市第一大長河-南渡河的分支穿梭分布在客路鎮西南部和西北部。
基礎設施建設
鎮區街道路 [4] :該鎮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的工作方針,強化鎮區規劃建設。鎮通村委會硬底化道路全部開通,圩鎮已有的街道路如下:中興街、廣仁街、昌隆街、育才街、中華街、金河街、廣南大道、昌隆路二巷、昌隆路一巷、河東二路、河東路、河東一路、河頭路、開源路、河西路一巷 [5] 、河西路二巷、河西路三巷、鎮荷塘里路、荷塘里路二巷、荷塘里路一巷、民主路、康平路、康平路一巷、康平路二巷、坡尾路、新民路、沿河路、藝園路、中新一路、中新二路、中新三路、中新四路 [5] 等主要道路全部完成硬底化建設,並綠化、美化;生活、商貿和工業區等各種功能建設規範,功能齊全;隨着我鎮市政建設的不斷深入,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
學校:中學2所,其中客路中學歷年中考、高考升學率保持在雷州市同等中學前茅,鎮區另有小學2所。
交通基礎設施:207國道、粵海鐵路、瀋海高速、省道客龍線。
供電設施:已建成110千伏客路變電站,位於客路鎮南山乙村。
供水設施:鎮區建有自來水廠,全鎮各自然村已打深水井47眼,建起水塔47座,鋪設供水管網130公里。
金融機構: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農村合作信用社
快遞物流:客路鎮是雷州市快遞最多的鄉鎮,有15家快遞或物流:郵政EMS、順豐快遞、韻達快遞、圓通快遞、中通快遞、匯通快遞、國通快遞、天天快遞、申通快遞、龍邦物流、聯昊通快遞、 信豐物流、 民幫快遞、京廣快遞、 加運美快遞等等。[3]
社會治安
我鎮投入經費30多萬元,成立平安促進會和平安促進聯防隊,配備警摩10輛,有效配合派出所維護客路一方平安,成為雷州市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的一個亮點。投入近82萬元建成視頻監控平台1個,視頻設施18套,安裝一類攝像頭25個、二類攝像頭132個。在重點單位和部位、公共複雜場所及交通要道和車站實施布控,鎮區基本實現「點、線、面」全面覆蓋。
當地人物
李浴日(1908.4~1955.8),廣東雷州人(今雷州市客路鎮後坑仔村),字春清。李浴日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軍事學家,現代中國文人從事軍事學研究的先驅者,中國現代軍事理論體系的主要倡建者,孫子兵法研究第一人。他與浙江蔣百里、雲南楊傑同為中國軍事學巨擘,馳名海內外。他在軍事學研究諸多領域,相當部分仍未有人超越,影響相當深遠。
黃景星(?~1927年),字極南,海康縣客路鎮南金村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廣東師範學堂師範科肄業時,曾考取「優貢」第十九名。後為師範學堂監督檢舉,以生員已入學堂不得參與考試而被取消,被號為「海康憂人」。民國初年,任雷州中學國文教員,他勇於破舊立新,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現實寫作。民國10年(1921年),他與富商符南山合資,於雷州城內創辦道南印務局,經營印刷、書籍、文具兼務布匹、雜貨。該局既承印各方印件,又搜集地方文獻及名人著作,如 《陳清端詩集》、陳昌齊《賜書堂集》、陳喬森的《海客詩文雜存》等,為雷州印刷及地方文化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印務局開業至他逝世的六、七年間,他埋頭於雷州歌劇的研究整理和印刷工作,搜集舊雷州歌班本(劇本)以歌冊形式印刷發行,使其婦孺皆知,不但對歌班演出更易了解,且保存了眾多傳統班本。他所編寫的劇本,大多採用現實主義手法,取材當時地方的真人實事,使零散的雷歌劇本規範集中起來,並更具有地方特色,主要有《姐妹貞孝》、《學堂影》等。他還總結了雷州歌聲韻,寫成《雷州歌韻分類》、《歌韻集成》等書。對雷州歌韻及雷州歌劇的內容也作了專題研究,撰寫了《雷州歌謠話》一書。這些著作,對後來雷州歌及雷州歌劇的研究提供了翔實可貴的資料。民國16年(1927年),黃景星逝於雷城。
黃清雅(?~1821年),祖籍海康縣白沙鎮平原村,後移居客路鎮和奠村。是清代雷州名聲顯赫的歌翁。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試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中解元(後封進士),雷州人尊稱為「歌解元」。曾與丁宗閩以及遂溪周植等協助陳昌齊編纂《雷州府志》。今和奠村建有「黃清雅紀念館」。
蔡忠( 1844~1943年 ),廣東雷州人,又名蔡世昌。公元1844年生於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今為雷州市客路鎮祿盤中村)人,是我國清末五大傷科名家之一。蔡忠發明創製的跌打萬花油,有「國粹中藥瑰寶」之稱,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中醫藥領域建樹最高的湛江人。
蔡寵(1771~1843年),字懼三,號蘭臞,海康縣客路鎮樂只村人。他5歲喪父,隨伯父長大,自幼聰穎好學,得陳昌齊賞識,並把次女陳佩瑤嫁給他。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試順天榜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成名進士。道光三年(1823年)任即墨縣令,後告病離職,返回家鄉主持雷陽書院多年。蔡寵生性耿直、學問淵博,對名流顯宦的追求淡薄,對學問以及自己的興趣追求強烈,無論詩詞曲賦,都有很深造詣。尤其是對孫虔禮的《書譜》、虞永興的書法奧妙有精深的研究,著有《譜荔齊詩文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病逝,享年72歲。
梁禹疇(?~1923年),字錫九,海康縣客路鎮田頭村人。禹疇少年時反應靈敏,記憶驚人。光緒年間,童子試第一,得當時知府郅馨的另眼看待。後屢應鄉試,都不如願,便隨郅馨轉任到韶關,在衙門當差,從此過着幕僚的生活。後本縣名進士符兆鵬在外地任知縣、知州多年,禹疇在他的手下也做了多年幕僚。兆鵬光緒年間病卒於安徽官任內,禹疇便把他的靈柩運返雷州安葬。由皖至雷,千里迢迢,歷盡艱辛也毫不怨言,鄉人很欽佩。一年後,他到廣州,因威望較高,被選為廣東八屬學會會長。不久,又兼任學會附設師範學堂監督。後在雷州知府高覲昌的特別邀請下,回鄉就任雷州中學堂的監督。民國9年(1920年),被選舉為縣商會會長。其時,雷州地方自然災害嚴重,加上盜匪猖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禹疇目睹慘狀,於民國12年(1923年)9月接受地方人士委託,繞道北海,趕到廣州謁見省府要員,請示解決鄉團槍械問題,以對付土匪,安定地方,不幸路途憂勞成疾,10月30日病逝於旅舍。
蘇炳圻(1874~1949年),字秀南,海康縣客路鎮邁港村人,清附高等生。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于海康官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海康官立小學堂任教員,並協助學堂長梁成久處理教務工作。辛亥革命後,在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任校長。1941年兼任海康縣立第一中學校長。日寇投降後,當選為代表縣教育界的參議員。民國37年(1948年),被國民黨縣長薛文藻勒令退休。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到民國27年(1938年),炳圻連續擔任校長,栽桃育李,勤勞備至,縣長許濟特地贈送一幅用色絲刺繡的「苦幹卅年」的四字匾額以示嘉勉。他聘請品學兼優的老師,致力辦好學校。僅在民國1年(1912年)至1933年,畢業生就達1000人。他們中絕大部分參加了大革命時期的革命鬥爭。炳圻雖身為國民黨參議員,卻不甘心同流合污,一再聲明,不參與議長選舉,若迫其投票,畫圈了事而己。他為人寬厚,辦學嚴謹,選用教師注重品學兼優。因而,大多數教師以校為家,勤業愛崗。學校經費一貫公開,儘管時勢動盪不安,可辦學一如既往,毫無遜色。他離開學校後,地方人士認為他連任校長較久,管理有方,為縣教育事業貢獻較大,便在城隍廟遺址籌辦一所秀南中學,以示紀念。[4]
相關視頻
客路鎮新坡仔村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