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客家 |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 。客家人一词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在古代原指一切客籍汉人,如在明代时移入云南的北方官话人群现在仍是叫客家人。
客家人的首要交流语言是客家话,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客家文化完好继承了古代汉文化,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为华夏历经岁月之瑰宝。
全球约有八千多万客家人。其中约七千万分布在中国南方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客家
外文名称; Hakka
使用语言; 客家语
人口数量; 8000万
主要分布地区; 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台湾、香港
主要聚居地; 赣州、梅州、惠州、龙岩、河源、韶关、深圳
文化保护区; 梅州、赣南、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发展历史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客家?”
客家(人)、闽南人、广府人等都是南方汉族的一支,但却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可见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的复杂性。
下面就学术界有一定代表性的的观点进行罗列,供大家参考:
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这一观点首先由客家学研究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其后邓迅之、雨青、陈运栋等基本认同并发展发挥了这一观点。
二、客家是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这一观点也被有关学者引伸为“客而家焉”,即作客他方并以此为家,即为客家。
三、客家源于生活在广东潮州一带的闽南人对来自闽粤赣边大本营地区迁至广东东南沿海一带那一部分人的总称。由于闽南人来得早,相应地就把外来者和后来者视为“客人”。到明朝中后期,中国自北而南的人口迁移高潮已结束,闽海人、广府人等基本上定居下来,而只有客家人还处在动荡不定的迁移过程中,因此,“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这种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东教授的观点。深圳宝安区委党校教授、民俗学专家曾祥委也有类似观点:客家是闽西方言核心群向粤东、粤北大规模移民时取得的。语言学专家刘镇发进一步认为,客家是明末清初客家方言群大迁徙的产物,先是迁居异地的客家方言群被当地土著称为“客”,久后连不曾迁移的“原乡”居民,全都被称为“客家人”。
四、因清初“迁海复界”后引发的移民潮,惠、潮、嘉、闽、赣人民挈家赴垦广州府的新宁,肇庆府的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等县,与土著杂居,以其来自异乡,声音一致,俱与土音不同,故概以客民视之,遂谓为“客家”云。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赖际熙和深圳大学文学院刘丽川教授有此类似观点。
相关研究
洛阳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迁出地,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京师洛阳城。中原汉人离开洛阳城,南过洛水,出大谷关,沿洛阳—南阳—襄阳古道到达江汉平原,史称“衣冠南渡”。
2007年8月,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客家学专家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确认,洛阳偃师市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人根在中原、根在偃师。
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发生“永嘉之乱”的西晋末年。汉魏洛阳故城是这一南迁活动的考古坐标,其主要遗存在今河南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如被称为“望京门”的北魏宫城阊阖门以及礼仪文化建筑遗址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19]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也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如今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已被命名为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宝贵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在客家文化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客家人是近代学者罗香林最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民系,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说客家人来自中原,而现今的客家人和中原人无论语言还是相貌差距甚大。《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人通过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客家人的大本营是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其他地区。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12]
文化特性
客家文化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保留较丰富、较完整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义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体现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的继承。二是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吃苦坚强、开拓进取和合群团结的精神。由于客家人被迫不断迁徙由北至南后又迁居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在环境的压迫下形成了“客家精神”。三是独具一格而又绚丽多采的客家文化是中原华夏文化的传承。客家精神是从客家人不断迁徙中长期锤炼出来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10]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3]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4]
客家菜 客家菜主
要流行于广东的河源、梅州、惠州、韶关等地,江西的赣州等地,福建的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广西的贺州、玉林等地,台湾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等地。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不可分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梅菜扣肉、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包鸡、酿苦瓜、闽西八大干、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对客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河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到福建省龙岩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考察归来,他深感客家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中原及开封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饮食特色的又属广东地区的东江客家菜,东江多山川地貌,气候和物产条件与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东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类为主,所谓“无鸡不清,无鸭不香,无肉不鲜,无肘不浓”所重皆为陆生肉类。菜肴风格上也和中原一样,讲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朴,以盐定味,以汤提鲜,力求酥烂香浓。烹调方法多样,尤以北方常见的煮、炖、熬、酿、焖等技法见长。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1]
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地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
客家四州
客家四州为梅州、汀州、赣州、惠州。福建古汀州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汀州则可称为客家之源。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家籍华侨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惠州是最终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乡之一。
梅州
原名梅州后改嘉应义安1988年再次更改为梅州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
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万人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世界客都”的之称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 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因其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府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可惜“汀州”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府各县现在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
赣州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现今仍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走进围屋就走进古老的城堡。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7]
惠州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使用方言
客家话是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韵,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15]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闽、赣迁川的同样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嘛介话、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类即岭北、岭南、槎语。以下将此三大类与过去的八大片划分法进行比较说明
岭北类
虔虞支系清宁话。以赣州为中心包括汀州府宁化、清流、归化。虔为赣南旧名虞为呼应岭南循文化。过去划作五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州片。在江西分为客籍、本地、宁石等三种代表声腔。闽客实际应分汀南片和汀北片。长连宁清明等五县称汀北片归入岭北类。杭永武等三县及长汀南部属汀南片口音基本近粤台片归入岭南类。汉清系分清宁话、宁石话、老客话等各语音间差异较大但相对于语音较为统一的岭南类而概称为岭北类可泛称虔语。
岭南类
循衍支系循衡民系过去划作粤台片内部比较统一。岭南类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线的客家话可以完全无障碍沟通称为核心区口音Cantolo 。同属岭南类的涯话小片合浦郡、饶诏小片、揭岭小片、海陆小片、兴宁小片在与核心区口音初次接触的情况下相互间很难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福建上杭永定武平等三县的客家方言属岭南类旧时汀州北片长汀连城称汀南三县为粤东语可泛称循语。客家民系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另外两大民系是指广信民系粤白、鹤佬民系潮雷。广信粤白、广南民系在广东以广府民系为主在广西以桂梧民系为主。
槎语类 指客家水源音分布在河源(地级)、新丰、增城、博罗、惠城(惠州)等县市区。清代教育家吴汝伦曰“槎
土著之称”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人谓人‘铩’也”。宋元间吴子正曰“槎或蛮称民之辞”。又称‘水源客’因他们认为自己是从东江上游水源地迁来而得名。‘槎’字与‘蛇’谐音又称蛇罗话。东江古名槎溪河源县古称槎城。
槎语可以分为惠城和河源两支在词汇、认同感等方面都有不同。惠城人认为惠城话可以归入粤语系而同时河源地区的水源客认为槎语不仅属客家话而且更是客家的正音。在基础用语上两支也有明显不同惠城话的人称代词复数采用了单音节表达而河源地区采用双音节表达。这种区别在粤台片比如梅州人看来河源槎语比惠城话更类似于广州话。出人意料的恰恰是河源人却比惠城人更认同客家对‘粤语’特别不认同。
折叠各地别称
江西省赣州市位于赣南地区故当地客家话又统称为赣南话而赣南话实际上分为赣语本地、梅汀客家、桂柳话等三种口音。广东客家地区以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等地为主体统称粤东语广东话而粤东语实际上分为程乡软声、兴宁、长乐硬声、新惠深圳、粤北翁源、韶南英德、水源河源、海陆、半山揭岭、饶诏饶平等九种口音。福建客家地区以龙岩市为主体又包括其周边的三明、漳州等地统称汀州话而汀州话实际上分为清宁、长汀、连城、粤东永定、饶诏诏安等五种口音。以上属于客家大本营在客家大本营之外则还有江西铜鼓、四川洛带、海南儋州、广西贺州等著名的客家地区。在铜鼓称客家话为怀远声在四川称客家话为广东话在贺州有长乐声之称。各地客家话还被统称为岭东话、秦语。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一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话只会讲客家话的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数89%,且该县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响仍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为纯客家县。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七星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和福建省的龙岩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
当今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台湾的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以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个纯客家州份。
广东
广东是客语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内可分1.粤东片分布在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紫金、惠阳、惠东、宝安以及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深圳、东莞、增城、博罗、中山的一些地区。2.粤中片分布在和平、连平、龙川、河源、新丰、龙门、佛冈以及广州、顺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门、三水、四会、清远、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区。3.粤北片分布于始兴、乐昌、曲江、连州、连南、乳源、阳山、翁源、英德以及韶关、南雄、仁化、连山、怀集、广宁、郁南、德庆、云浮、罗定、新兴的部分地区。4.粤西片分散于信宜、阳春、阳江、高州、茂名、电白、化州、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省内各地有零星分布如广州三元里、沙河。全省使用的人口约2600万人。[2]
纯客家县市有:梅州的梅县、梅江区、梅州、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 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 汕尾的陆河; 韶关的新丰、南雄、翁源、乐昌、乳源、始兴。 清远的英德; 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东莞、乐昌、丰顺、连南、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阳山、连州、佛冈、仁化、曲江区、龙门、增城等,还有广东西部茂名的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江的阳西、阳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县区。[5]
江西
纯客家县市有:石城、宁都、上犹、赣县、南康、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等16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章贡、信丰、万安、遂川、井冈山、万载、修水、武宁等7个[5]人数1200万
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约400万人。[5]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来宾、八步,平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象州、金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县市700多万人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四川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泸县、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邡、西昌、会理等32个。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耒阳、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州、宜章等17个。
浙江
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江苏南客家人约2万人。
安徽省客家人约2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05万人。
陕西
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9]
河南
豫南信阳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哪些是非纯客家县。 该地区方言已非客家话,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话词汇[9]
台湾
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约460万人。
亚洲
马来西亚150万人 印度尼西亚800万人 泰国100余万人 新加坡40万人 菲律宾 0.68 万人 越南30万人 缅甸 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1.5万人 文莱 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 0.24万人 斯里兰卡 0.017万人 科威特 0.017万人 朝鲜 0.1万人 韩国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国 0.05万人
美洲
美国30万 加拿大10万人 秘鲁20万人 圭亚那0.7万人 古巴0.81万人 巴西 0.24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智利 0.12万人 阿根廷 0.5万人 厄瓜多尔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牙买加8万人
欧洲
英国18万人 法国5万人 德国1.2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 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5万人 瑞典 0.24万人 前南斯拉夫地区 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 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2万人 卢森堡 0.02万人
非洲
毛里求斯3.5万人 南非 2.5万人 留尼旺1.8万人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 0.02万人 塞拉利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肯尼亚 0.01万人 民主刚果 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属于法国海外省约有2.5万客属、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4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41078万人国外456.29万人。本文倾向于采取这个统计数据。时间过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区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长。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国外客属人口约有1200万人左右。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
节日习俗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
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揭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较少的则带母鸡及一窝小鸡寓意人丁兴旺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
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
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居
客家人在其艰难的迁徙历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形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尤其是在战乱频繁、流匪出没的年代,客家人为确保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地缘、血缘等关系,互助合作,团结一致,共御外患。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生存威胁,应对各种挑战,客家人选择同宗而聚、聚族而居的生存模式。
客家民居建筑有较多讲究,营造前必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踏勘选址。根据“涉水藏凤”的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由大的四境到具体界址,分步确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后选好吉日时辰立“泰山石敢当”,开工动土。房屋结构分前后栋,中间设天井,中轴设正厅,其余的叫偏厅或横厅,房间均为二层,楼上供储藏之用,楼下为卧室或书房。门前一般有一块大的场地,称为“禾坪”,供晒物之用。[13]
客家民居建
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边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先民虽然远离故土,但坚守中原礼制文化,表现在客家聚居建筑遵循等级秩序、主从尊卑的构图法则。[16]
围龙屋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呈椭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地区受当地人的排挤,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土楼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客家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在客家土楼里面,一个大家族几百人聚族而居,对客家的风土民俗,尤其是家训族规表现得非常丰沛、非常充分。客家人的祖训家规,各个姓氏虽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做人、做事要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代代沿袭的祖训家规,成为客家人奋斗不息的理想追求和原生动力,体现着人生的价值所在。客家后人受祖训家规熏陶,恢弘先绪,崇文重教,睦邻相助,振奋家声,涌现出不少政界、商界、文化界巨子,闻名中外,让中华文化之光熠熠生辉。
著名人物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
折叠江西
江西客家人物代表性人物:魏禧、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肖华
(宋)郑獬;张鸣冈;郭声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王太华
井冈山英烈:袁文才、王佐
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
中国国民革命军将官:陈大庆、赖名汤、沈发藻、黄埔军校首任教育长胡谦、原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王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将:陈奇涵、萧华、赖传珠、吴昌德
中将:邝任农、朱明、刘浩天、邱会作、康志强、黄志勇、温玉成、谢有法、曾思玉(信丰籍)、廖容标、张国华(永新籍)、吴法宪(永丰籍)、黄新
少将:曹德连、丁盛、丁荣昌、马泽迎、方槐、王屏、毛会义、邓经伟、叶荫庭、叶运高、曹光琳、巫金锋、袁渊、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吕黎平、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英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玉昆、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昭墟、曾新泮、谢良、谢立全、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谢彬、蔡世民、谢名苞、朱耀华、刘锦平、江拥辉、孙文采、严庆堤、杨力、杨俊生、钟发生、张雄、郑旭煜、钟辉、谢家祥、梁达三、卢文新、刘友光、黄萍、刘大煜、许诚、伍生荣、兴中、宋玉琳、李致远、张耀祠、张光华、杨思禄、陈力、陈士法、吴保山、何家产、余光茂、郑三生、罗有荣、罗亦经、钟贤文、钟辉琨、钟元辉、段德彰、徐光华、黄经耀、黄作珍、黄径琛、黄思沛、黄振棠、曹丹辉、曹传赞、康林、梁玉振、彭寿生、童国贵、温先星、游好扬、曾征、曾凡有、曾庆良、曾保堂、曾雍雅、谢明、谢正浩、谢振华、谢镗忠、赖达元、廖昌金、廖冠贤、廖鼎琳
文学艺术:李汉阳、罗晋(铜鼓籍)、吴德钰、危敬姮
福建 福建代表性客家人物:伊秉绶、胡文虎、杨成武、朱大可
姓名加粗者为入选《福建省志·人物传》的客家人物。
彭孙 (生卒年不详)连城人。宋神宗朝官至莱州防御使,封陇西郡侯,食邑1600户。 张显宗(1363-1408)宁化人。明成祖朝交趾左布政使,追赠工部尚书。 黎士宏(1618-1697)长汀人。清康熙朝因功进布政使参议,仍管巡道事。 刘国轩(1628-1693)长汀人。清康熙朝天津卫左都督总兵,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蓝理(1649-1720)漳浦县赤卫乡人。畲族。接授宜化府总兵官、浙江定海总兵,升福建陆路提 督。 蓝廷珍(1663-1729),漳浦县湖西人。澎湖水师协副将。 上官周(1665-不详)长汀人。清朝著名民间画家。尤以《晚笑堂画传》为传世之作。 蓝鼎元(1680-1733)漳浦县赤岭人。 华喦 (1682-1756)上杭人。清朝画家。花鸟画尤为突出。 蓝元枚(?—1787)漳浦人。提督蓝廷珍孙,清朝将领。 黄慎 (1687-1770)宁化人。清朝画家。以人物画成就最大。诗与书也独具风格。 伊秉绶(1754-1815)宁化人。其绘画、篆刻、诗文均为世人所重,尤长于书法,有“南伊北邓”之誉。 钟宝三(1834-) 上杭人。 丁锦堂(1846-1902)上杭县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 张起南(1878-1925)永定人。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 胡文虎(1882-1954)永定人。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 卢衍豪(1913-2000)永定县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默涵(1913-2008)武平人。中国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 江一真(1915-1994)连城县人。第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杨宪益 郑小瑛:1929年生,永定人。中国著名女指挥家,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 游宁丰:1945年生,上杭人。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东明:1949年生于北京,长汀县人。杨振武之子。200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姜成康:1950年生,永定县人。高级经济师。原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 苏增添:1954年生,永定县抚市镇人,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武平县。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谢颖颖:1978年生,长汀县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林丹:1983年生,上杭人。羽毛球运动员。 何雯娜:1989年生于龙岩。祖籍广东大埔。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将:刘亚楼、杨成武 中将:刘忠、张南生、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丁甘如、 少将:张廷发、王直、卢仁灿、刘永生、刘禄长、吴岱、何廷一、张云龙、张元培、陈茂辉、涂通今、黄鹄显、熊奎、王贵德、孔瑞云、刘彬、苏启胜、李平、林伟、林接标、罗斌、涂则生、黄炜华、彭胜标、熊兆仁、王胜、王奇才、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邱相田、杨尚儒、陈海涵、范阳春、罗洪标、阙中一、王全珍、叶青山、张新华、张雍耿、陈忠梅、翁祥初、王平水、孔俊彪、卢克、刘昌、刘振球、张力雄、张日清、张水发、张宜步、邱国光、钟池、赖光勋、蓝文兆、廖步云、廖成美、杨俊生 注:以上为1955-1965年间授衔的闽西籍将军
广东 广东代表性客家人物:李光耀、李显龙、黄遵宪、何子渊、叶挺、叶剑英、张发奎、薛岳、廖仲恺、林风眠、王佛松
古成之(947-1007)原籍河源县回龙古岭。后迁居增城县。“力学不怠,淹贯群籍”,文誉传四方。 蓝奎,生卒不祥,蕉岭县人,宋元祐三年(1088),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 古凤仪,宋朝梅州人。 罗孟郊(1092-1153年)循州府兴宁县人。宣和六年(1124年)探花,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掌制诰。 蔡蒙吉(1245—1276)梅州明贤、抗元民族英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 古革(生卒年不详),祖籍江西省,后迁梅州。岭南文风首创者古成之的曾孙。 明清时期:洪秀全、丁日昌、洪仁玕、冯云山、叶梦熊、叶高标、张慎、张天赋、盛端明、陈璘、李士淳、张琏、林朝曦、刘公显、何南凤、杨缵绪、蓝钦奎、杨黼时、杨演时、李威光、赖鹏翀、颜容端、颜检、颜伯焘、颜希深、颜以燠、颜鸣汉、罗芳伯、吴元盛、吴六奇、黄香铁、刘起龙、赖信扬、赖恩爵、江童茂、魏大斌、李南馨、凌十八、温生才、何如璋、胡曦、潘祥初、温仲和、黄遵宪、宋湘、徐华清、张弼士、张鸿南、叶亚来,等等。
党政军界、将军:
国民党军政人物:姚雨平、廖仲恺、古应芬、何子渊、郑士良、罗福星、邓仲元、邓演达、张民达、林绍斐、刘志陆、张发奎、薛岳 、罗卓英 、范汉杰、吴奇伟、李铁军、赵公武、钟彬、李振、欧震、李及兰、徐启明、邹洪、陈鞠旅、黄镇球、黄慕松、黄琪翔、黄百韬、黄延桢、黄任寰、黄涛、黄强、黄国梁、黄梅兴、吴逸志、温鸣剑、罗友伦、罗翼群、罗策群、罗为雄、陈见田、谢晋元、姚子青、姚中英、李友梅、刘国用、黄纪福、官惠民、刘炜、李振球、廖慷、缪培南、林伯森、林伯民、林初耀、林震、华振中、魏崇良、李学炎、彭嘉衡、张醁村、叶植楠、李则芬、刘铸军、张文鸿、张其中、刘栋才、李宏达、黄志良、柯远芬、郑明新、赵一肩、徐名鸿、何沧浪、张孤梅、张简荪、龚楚、郭潜、梁干乔、张炎元、陈彬、何蕃、郭寿华、谭忠、余俊贤、曾养甫、邹敏初、张文、李国堂、温建刚、熊略、侯梅、侯过、肖冀勉、李树棠、曾则生、涂思宗、刘绍武、蓝啸声、巫剑雄、林为周、梁世骥、张志岳、黄占春、曾友仁、曾潜英、廖鸣欧、邓士富、池中宽、黎海如、张建、张浩东、曾颖、曾粤汉、温轰、梁若节、罗梓材、严应鱼、罗文山、何天炯、何贯中、谢良牧、丘哲、刁作谦、李洁之、郭思演、肖隽英、郭翘然、杨士达、罗雄才、曾天节、张中、邓文钊、黄友谋、何宝松、徐华清、戴恩赛、李国圻、李大超、张宗良、李国俊、范其务、肖冠英等。
共产党军政人物:叶挺、叶剑英、朱云卿、阮啸仙、黄文杰、罗屏汉、古大存、李坚真、赖可可、罗明、温仰春、廖承志、谢非、刘复之、叶选平、肖扬、杨泰芳、杨伟光、蓝公武、袁庚、陈郁、廖晖、黄华华、田华贵、肖向荣、曾国华、邓逸凡、谭甫仁、曾生、黄远、杨永松、彭显伦、叶松盛、杨辉图、曾鉴修、何渠若、邓举、欧阳金谷、叶正大、叶选宁、王国湘、黄锦容、谢达忠、张榛盛、胡军、杨英耀、邓淼泉、林绍新、林才文、陈添林、柳河生、古建中、古国檀、赖佛新、姚史燃、罗来胜、黄声云、马必强、邱喜、廖万清、陈志杰、廖维宏、孙进、钟建昌、许进林、蔡家作、梁计秋、温吉遴、曾庆年、黄茂辉、刘丁有、谢国雄、林少玉、黎仕林、陈烙痕、周伯明、兰天民、李继生、王立朝、林杰、江田、杨杰、萧月华、杨兰史、刘子超、温健公、钟若潮、伍晋南、廖似光、黄甘英、李伟、张伟烈、饶彰风、陈伊林、陈明绍、徐明、吕志先、罗士高、吴星峰、陈坦、罗范群、彭光涵、、王维、钟明、曾定石、曾近义、刘兆伦、郑群、杨应彬、杨奎章、杨资元、黄浩、邬梦兆、李伯球、连贯、曾庆申、邓浦东、张伟超、钟启权、汤维英、钟阳胜、李容根、谢强华、郑德涛、黄龙云、何立峰等。
科教文、社会经济界知名教授: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肿瘤学和放射疗学先驱吴恒兴、桥梁大师李国豪、数学皇帝丘成桐及黄旭华、潘毓刚、梁伯强、黄子卿、李国平、张如心、杨遵仪、杨简、黄秉维、黎尚豪、张作梅、钟世镇、曾毅、汪懋华、王佛松、张楚汉、饶芳权、郑度、古德生、江欢成、廖万青、梁春广、刘焕彬、杨文采、邱冠周、陈志杰、蒲慕明等院士;邹鲁、凌道扬、李善邦、林士谔、徐华清、张资平、罗九香、钟敬文、罗清桢、冯宪章、谢发、蒲风、杜埃、黄石华、詹伯慧、何子渊、杨之光、张其彬、陈烟桥、黄药眠、何其莘、吴兰修、林风眠、罗香林,等等。
艺术表演界:刘惜君、何杜娟、谭杰希、林好、“棋圣”杨官璘、钟彩媚、饶威、吴亚春、谭杰希,等等。
工商实业界:李河君、林立、郭东林、朱孟依、叶澄海、缪寿良、姚德胜、张鸿南、张榕轩、赖霖枫,等等。
广西 广西代表性客家人物:冯子才、刘永福、李天佑、王力。
广西客家人物列表
冯子材(1818-1903)钦州人。祖籍玉林市博白县。 萧朝贵(约1820-1852)来宾人。 杨秀清(1821或1823-1856)贵港人。祖籍梅州。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 秦日纲(1821-1856)贵县(今贵港市)人。 韦昌辉(1823-1856)贵港桂平市人。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 李秀成(1823-1864)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封忠王。 林凤祥(1825-1855)贵港桂平平沙人。太平军将领。封天官副丞相。 赖文鸿(?──1864)贵港桂平金田村人。赖文光的胞兄。封匡王。 赖文光(1827-1868)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石达开(1831-1863)贵县(今贵港市)人。祖籍广东和平县。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 黄文金(1832-1864)玉林博白文地人。太平天国将领。1862年封为堵王。 陈玉成(1837-1862)藤县(一说桂平)人。祖籍广东翁源县。封英王。 刘永福(1837-1917)钦州人。清朝民族英雄。 黄文英(1839-1864) 玉林博白人。太平天国将领。堂兄为黄文金。 徐启祥(1865-1936)贵港桂平市人。 李德山(1868-1911)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沈鸿英(1870-1938)柳州鹿寨县人。旧桂系将领。 刘古香(1873-1913)柳州柳江县人。广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1879-1948)贵港平南县安怀乡谷塘村人。 林虎 (1887-1960)玉林陆川县人。同盟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朱锡昂(1887-1929)玉林博白县人。原广西省临委书记。 林翼中(1887-1984)北海合浦县人。国民党政要,曾任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 陈铭枢(1889-1965)北海合浦县公馆镇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 吕焕炎(1890-1930)玉林陆川县人。新桂系将领。 陈济棠(1890-1954)防城港市防城区人。国民党高级将领 香翰屏(1890-1978)北海合浦县人(今属广西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 廖磊 (1891-1939)玉林陆川县人。原籍广东化州。新桂系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 李明瑞(1896-1931)玉林北流市人。民主革命家、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革命烈士。 黄士韬(1899-1927)贺州莲塘乡新莲村人。 邓无畏(1900-1931)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祖籍广东梅县。 李运华(1900-1971)贵港东龙镇冠志塘村人。1944年秋,任广西大学校长。 王力 (1900-1986)玉林博白县岐山坡村人。语言学家兼诗人。 徐松石(1900-1999)玉林容县浪水乡人。世居广东蕉岭县。明末清初,迁居于广东肇庆府新兴县。 宁培英(1901-1928)陆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广西农民运动先驱。 江应梁(1901-1988)贺州市人,教授。 罗尔纲(1901-1997)贵县(今贵港市)人。著名历史学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 黄一平(1903-1980)贺县(今贺州市)人。原广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光 (1906-1969)玉林博白县人。原安徽省副省长。 周钢鸣(1909-1981)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作家。 钟夫翔(1911-1992)玉林北流市人。原中国邮电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梁威林(1911-2008)玉林博白县人。广东省第五届政协主席、原副省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 邹仑 (1912-1997)玉林博白大坝乡久福村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副局长、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 叶馥荪(19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五至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天佑(1914-1970)桂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秦似 (1917-1986)玉林博白县人。作家、语言学家。 叶浩 (1917-1995)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桥头街人。 刘毅生:1917年生,玉林市陆川县沙坡人。广西区原党委常委、秘书长、区党委党校原校长。 邹瑜:1920年生,陆川县人。中国司法部原部长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李光前:(1889-1945)原名李培先,汉族客家人,籍贯广西博白县,印尼中华会馆原董事长。 丘文懿:1927年生,陆川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钟家佐:1930年生,贺县(今贺州市)。广西区原党委常委、区政协原副主席。 李京文:1933年生,陆川县人。 技术经济学家及数量经济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庞为强:1938年生,博白县人。1990年6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辉光:1938年生,玉林市人。广西区原党委书记、区政协原主席,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 刘庆贵:1943年生,博白县人。高级工程师,少将。1997年4月擢升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陈仁:广西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1986~1993)、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陈咏:省部级领导。 黄继济: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主任、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吕梁: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陈仕金:广西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929年生,钟山县人。原地下党工作者、广西区检察院原检察长 丘小雄:1952年生,陆川县人。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温卡华:1955年生,陆川县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委主任。 邱小琪:1956年生,陆川县人。 黄道伟:1957年生,博白县人。广西区党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李达球:1953年生,昭平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区总工会原主席。 叶乔波:1964年生于吉林长春,祖籍贺州。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1992年获第十六届冬奥会两枚银牌 备注:姓名后所列军衔者,均为1955年授予。
四川 政治军事界:朱德、刘光第、彭家珍、王铭章、张耀堂、杨汝岱、黄隐,等等。 科技文化界:郭沫若、韩素音、谢绪岷、李宗吾、刘子华、彭家元、唐君毅,等等。 卢德铭(1905年~1927年)宜宾县(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人。祖籍广东始兴县。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
台湾 丘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罗福星、卢嘉锡、吴伯雄、马英九、李登辉、吕秀莲、蔡英文、彭淮南、黄玉振、邱议莹、林郁方、范光群、罗文嘉、叶菊兰、李应元、许信良、汤曜明、刘阔才、刘松藩、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张馨月、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刘泰英、冠佑、张智成,等等。
香港 张国荣、李惠堂、曾宪梓、黎明、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田家炳,等等。
湖南 胡耀邦、杨勇、李志民、张经武、张平化、张震、邱创成、李贞,等等。
海外 他信(泰国)、英拉(泰国)、李光耀(新加坡)、李显龙(新加坡)、钟亚瑟、丘成桐(美国)、钟正山、张云青、钟晓玉、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新加坡)、陈靓萱、何耀珊、阿瑟·钟、素帕差、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吴奈温、钦纽、科拉松·阿基诺、谢玲玲(马来西亚)、张少林(马来西亚)、钟盛忠、彭于晏、杨曼生、胡仙,等等。
其他 陈奇、张诚忠、钟怡雯、黄健翔(重庆),等等。
注:括号信息为人物籍贯。
客商代 表人物:张弼士、胡文虎、张煜南、张鸿南、谢枢泗、姚德胜、徐锦荣、叶亚来、彭云鹏、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丁家骏、郑明如、李金松、温惠仁、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熊德龙、古润金、张旋龙、罗田安、朱孟依、朱拉伊、叶澄海、叶焕荣、缪寿良、温纯青、曾宪梓、田家炳、梁亮胜、何侨生、何冬青、余国春、余鹏春、叶春荣、叶联礼、叶树林、叶新民、叶桂材、黄华、邹锡昌、罗桂祥,汤锡霖、罗焕昌、刘宇新、刘皇发、杨钊、黄泽兰、李新炎、林立,叶远西、叶华能、郭东林、李东生、陈景河、林光如、、黎次珊、叶钢书、张鑫善、姚良松、连锋、吴惠权、曾震宇、杨钦欢、罗活活,曾智明,杨汉军、庄兆祥、钟奇可、钟伟良、李有权、吴德芳、黄德新、梁世桢、刘金华、陈彩银、陈梅冰、黄明智、李东浩、蓝瑞明、陈志明、李彬兰、刘伟、张新辉、卓定华、杨荣义、廖晓霞、林苑如、蔡鸿文、冯小华、刘年新、涂辉龙、周国辉、李建华、梁俊丰、杨祥波、朱世瑞
旅游景点
客家桐花祭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
桃园县客家文化馆
新竹县竹东镇
新竹县北埔乡新埔镇
新竹县湖口老街
新竹县竹北市新瓦屋
新竹县横山乡内湾
苗栗县苗栗客家文化园区
苗栗县大湖乡
苗栗县狮潭乡
苗栗县南庄乡
苗栗县三义乡
苗栗县铜锣乡
台中市东势区石冈区新社区
高雄市美浓区
屏东县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花莲县凤林镇烟楼
龙岩市永定县承启楼
龙岩市永定县振成楼
梅州市大埔县花萼楼
河源市东源县南园古村
河源市东源县苏家围
赣州市龙南县关西围屋
江西省宁都县东龙古村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地
深圳市龙岗区鹤湖新居
深圳市龙岗区大万世居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
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
历史评价
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内外军政商界不乏成功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