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大宅門
客家大宅門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的芷溪,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 。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後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Hakka's Great Old Mansions )。
中文名 客家大宅門
外文名 Hakka's Great Old Mansions
性 質 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目錄
概況
這些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複合型建築,普遍採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門廬威嚴,庭院舒暢,雕樑畫棟,飛檐翹角,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美輪美奐。這些建築設計科學,實用性極強。宗祠門窗眾多、空氣對流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風采光良好,熱天不覺悶熱,雨天不潮濕。與此同時,古宗祠在設計上還兼顧了防火與實用。宗祠內有月池、水井,圍牆外水溝環繞,常年有從村外引來的溪水流過。這些設置既利洗滌排污,又利蓄水救火[2] 。月池還可種植荷花以供觀賞。芷溪古宗祠祖屋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不僅有黃庭堅、何紹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綬、廖懷清、林則徐等名賢墨寶,而且有眾多朝廷所賜的功德牌匾。這些古建築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黃氏家廟)、龜山公祠(楊氏家廟)、楊輝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疇公祠、孝友祠、孔懷堂公祠、華岳公祠、隱軒公祠、耀南公祠、集鱣堂(漁溪公屋)、培蘭堂(篤興店)、餘慶堂(三大門閭)、永裕堂、萬斯堂、怡慶堂、觀察第(懷永堂)、喬蔭堂(福昌店)、慎修堂和十餘座大夫第等。
黃氏家廟
連城縣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家廟,又稱庚福公祠、大祠堂,位於芷溪茶山口往寨上路口,是黃氏裔孫為紀念開基祖庚福公而建。黃氏家廟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完工,歷時36年。現在這座祠堂為嘉慶元年(1796年)建造,並於公元2006年重新修繕木牌樓,現為芷溪離退休協會和芷溪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籌備處。祠堂坐東向西,建有上下兩廳、迴廊、大屋間、天井、石獅、石鼓,周邊建圍牆、月池、草坪、雨坪和廚房,總占地面積為3021.5平方米。門樓牌匾「黃氏家廟」是現代書法家羅鍾所書,對聯「孝友無雙綿世德,文章第一振家聲。」和上廳楹聯,「世澤浚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烈;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先賢。」相傳是宋代黃庭堅所撰,為乾隆吏部尚書兼太子太師黃錦所書。雕樑畫棟和大部分文化皆因文革被損毀,現存「文魁」匾額4塊,「州司馬」3塊,「父子鄉賓」、「明經」、「亞魁」、「選魁」各1塊。此祠堂有一個至今未解之謎:自建造以來祠堂內從無蜘蛛結網,周圍雖有水草,夏天也無蚊蚋,鄉人堪稱芷溪一奇。
楊輝公祠
連城縣文物保護單位——楊輝公祠,亦稱楊氏家廟、恆德堂,位於芷溪楊背街,坐東向西,建築與黃氏家廟相似,有上下廳、大屋間、迴廊、天井等等,不過規模較小,且毀壞情況更為嚴重,現闢為芷溪文化中心民間樂隊活動室。楊輝公祠現存楊斌、仰亭兄弟的「兄弟登科」匾、楊煥藜的「孝廉方正」匾和楊燕山的「州司馬」匾等。「門前屠宰場,祠內無腥臭」為芷溪三奇之一。躡雲山房,位於沙圳巷東口,是芷溪清代四大書院之一,山房內設居所、廳堂,院中有月池、假山,旁邊為一座兩層小木樓,山水壁畫,詩書意濃,為讀書佳處。寶善堂,位於沙圳巷西口,為「雙門樓」,前門樓寫「大夫第」,後門樓寫「文明氣象」,「雙龍戲珠」鏤空石雕工藝精湛。198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忘憂草》的主要取景地。觀察第,又稱懷永堂,位於沙圳巷西路口對面,現存16塊執事牌。
澄川公祠
連城縣文物保護單位——澄川公祠,又稱孔碩堂,位於沙圳巷西北角,為芷溪黃姓開基組庚福公第十四世裔孫澄川公於清朝同治年間建造。祠堂坐東向西,建有雨坪、圍牆、石牌樓、正廳、下廳、天井、迴廊、大屋間和廂房間,因有一圳溪水從祠前流過而沒建月池,建築面積大約400平方米。該祠建的石牌樓為芷溪現存兩座之一,石牌樓高近6米,柱直徑達1.2米,頂部刻有人物、鳥獸、花卉和雙龍戲珠等圖案,刻工精美,全部用上等花崗岩砌成,構造天衣無縫,布局設計獨具匠心,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數閩西少有。大夫第群,位於大石頭邊,為集中的古民居群,正面為兩座「大夫第」和「福安堂」。兩座「大夫第」又稱吉昌堂、孚吉堂,南邊的是孚吉堂,為黃鳴謙故居,其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李富春等人留學法國;福安堂則是原任國民黨國大代表、金門縣縣長黃際蛟的故居。有竹人家,位於下神樹山,是坐落在大夫第群後的小巧民居,其名有些幽默意味。萬順堂,位於下神樹山,門樓題字「挹爽西山」,飛檐斗角,五彩絢爛,兩側小篆為民國書法家黃肇河所書。培蘭堂,也稱篤興店,位於芷溪下神樹山,為芷溪小規模民居中的精品。門樓色彩斑斕,磚雕精美,庭院風格獨特,木雕工藝令人叫絕。
楊氏家廟
連城縣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家廟,也稱龜山公祠,坐落在楊成武上將祖籍地芷溪背園,奉祀福建理學鼻祖楊時(號龜山),於康熙六年(1667年)由六九郎公的第八、九代(含遷徙至廣東、江西和本省其他縣的)裔孫合族興建。相傳建該祠時有不良分子阻撓,外遷閩粵贛三省的宗親均有派人回來,其中官員就有知府2人、知縣29人,當地父母官見狀遂予以平息。楊氏家廟占地僅600平方米,木牌樓是芷溪現存最古老的,神龕非常具有代表性,內有名聯「支同一脈聯三省,享配千秋序十倫」。仁美堂,位於紅天燈巷,建於明代,門框為紫紅色沙礫條石,對聯陰刻,深青的磚雕異常精美,花窗、屏風古樸,神龕精緻。隱軒公祠,位於紅天燈巷旁,牌樓式門樓,門楹、門框、門檻均採用漢白玉建造,門面主體為青磚,襯綴紅花格窗,配以兩側的青釉瓷花窗,門前雨坪開闊,更顯大氣大雅。凝禧堂,位於紅天燈巷南側,有獨特的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兩座門樓,屋內構建寬大,雕樑畫棟,上廳匾額黑底金字書題「凝禧堂」三字,鐵畫銀鈎而成劍拔弩張之勢,堪稱書法神品。喬蔭堂,位於四叉路口南側,又叫福昌店,為林彪舊居。建築小巧精緻,保存完好,二進廳,屏風吊籃和花窗木雕精緻。1929年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林彪曾在此居住,但所留筆跡因刷洗多次而真跡難辨。慎修堂,位於四叉路口西側,為黃海故居。側門門楹刻「大夫第」,正門則在側門右側後,讓出一深雨坪,庭院雅致,花窗、吊籃精美。民國3年,黃海與傅柏翠等人東渡日本留學並追隨孫中山,取得政法學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伐革命軍中任團長,革命失敗後,黃海在鬱郁中英年早逝。翠疇公祠,又稱明馨堂,位於赤樹乾,為芷溪黃姓開基組庚福公第三房十七世裔孫翠疇公祠堂,始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前後歷時8年,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竣工。該宗祠有類客家「圍屋」的風格,大門朝南,東、北各有一小門,正廳兩側為對稱廂房,建有石獅、鏤花石鼓、雨坪、月池、學堂、花園,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此外,整座祠堂共有天井七口,方塘兩口,月池一口,暗合「七星拱月」「二泉映月」之寓意。該祠建成時,裝飾之華麗、工藝之精緻,在整個閩西客家地區民居建築中都是極為罕見的。門樓琉璃瓦頂,金箔鱷魚翹角,金邊金字藍底堂名,顯得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前廳上下四根頂梁大柱飾以大紅油漆;下廳及中門屏風,有精美的梅蘭菊竹、福祿壽喜、文房四寶、蝙蝠等鏤空雕刻;所有樑柱分別雕刻有「二十四孝」、「郭子義拜壽」、「蘇武牧羊」等傳說故事圖案;廳內有「三打祝家莊」、「水淹金山寺」等線條精細、色彩絢麗的壁畫;門樓廳兩端牆上為「麻姑獻壽」和「東方朔偷桃」兩幅壁畫。現存五塊執事牌,木製門樓獨具一格。和樂居,位於赤樹乾,建於清代,為黃中越故居,磚木結構,規模較小,門樓門楹題刻「光依日月」。黃宗元,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曾任國民黨運輸兵團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