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客家古文

客家古文,以說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江西贛南地區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一種特有的民間曲藝。客家古文是一種說唱藝術,「一人一台戲」,以方言為主,表演靈活方便,道具輕便簡單,唱腔優美婉轉,基本曲調結構多為四句體,音樂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內容主要是一些流傳於民間的古老傳說、神話和歷史故事等,大多由一名盲藝人獨自完成,伴奏樂器主要是勾筒,有的藝人身兼數職,將多種樂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地運用四肢對其進行演奏。客家古文裡面保存客家民系認同的重要文化特徵,是傳承、維繫客家精神和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對研究客家的語言、民風民俗及文化生活有着重要價值。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目錄

簡介

客家古文的起源,史籍記載不多。據老藝人口傳,早在明末清初使以形成,至清代日臻完美,道光年間(1782—1850年)盛行,歷經百年管經輝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此後日清衰微。一千多年前,大量中原漢人一次次的南遷贛南,經長期與土著居民雜處,形成「客家民系」,並創造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客家文化」。到了清同治元年(1862年)全區人口逐漸增加,生產物資日益豐高,百姓安居樂業,文化漸而發達,「民歌鄉音,不絕於耳,俗曲戲詞到處流傳,這時許多文人志士,效曲而歌,幕戲而舞……」(清同治《贛州府志民俗》民善弦歌之介紹),「百工技藝游食之人,雜處於內」(《同治南康縣誌》)。在這待殊人文環境中逐漸形成了這一集民間口頭文學、說唱藝術和器樂演奏於一體的專門說唱古代傳奇故事的客家民間曲藝,它就是贛南客家古文。

評價

客家古文使用客家語,使用大量客家獨特的襯詞。客家古文採用地道的贛南客家方言,象所有客家民歌和戲曲一樣,它們都使用了大量客家獨特的村詞,客家古文說唱常用語氣助詞類襯字包括「啊、哎、呀」等,雖然其無特殊含義,但是在說唱過程中看似隨意應用,表現出來的韻律感和韻味引人細細玩味。而來自於客家山歌中的襯詞,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格札格」、「呀都」、「你就」等,則擁有增強情緒表達的重要作用。如,「(巨哇)古文要唱(哇個)有名(都哇)並有姓,(介個)古文(哎)要唱(哇個)有名有姓就要唱來聽啊,古文(哎),古文就開始唱哪州(哇個)並哪府(哎)」(《割心記》唱段)。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