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與清江環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美譽。現轄8鎮1民族鄉1街道、2管委會,總人口39.7萬,國土面積135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23.7萬畝。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現轄8鎮1民族鄉1街道、2管委會,總人口39.6萬,面積1357平方公里。
宜都人傑地靈,晚清國學大師楊守敬、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獨臂將軍賀炳炎誕生於此,宜都還是全國民間故事之鄉,境內青林寺村擁有"中國民間謎語第一村"的美譽。[1]
目錄
概述
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美譽。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現轄7鎮2鄉1街道、2管委會,總人口39.6萬,國土面積1357平方公里。
宜都市是湖北省發展最快的縣市之一,中部地區正在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142位,中部百強縣市第16位。2010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166位。2006,2007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二名。
地理位置
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上鎖巴楚山地,下引江漢平原,長江清江環抱,巴楚文化交融。
自然氣候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2]
旅遊景區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宜都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位於800里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素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宜都山清水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城背溪古人類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清末著名學者、日本現代書道之祖楊守敬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宜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就是詩人李白對宜都山水的逼真描繪。長江的雄渾豪放,清江的靜謐婉約,兩江交匯獨特的地理環境及巴楚交融燦爛的人文歷史,形成了宜都恢宏大氣與圓潤秀美兼具的城市魅力,造就了宜都「兩江伴流,山水一體,文化多元,民俗奇異」的旅遊形象。近幾年,宜都致力改善經濟發展的硬軟環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市域經濟增長速度及效益居全省前列。伴隨着全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宜都旅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長足發展。奧陶紀石林風景區、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宋山森林公園三處景點已躋身3A景區行列;擁有三星級酒店2家,二星級酒店4家以及近5000個社會床位;旅行社四家,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基本配套景區、旅行社、星級賓館全面發展的格局。梁山、探母溝等未開發的旅遊資源蓄勢待發,而且一大批項目正在加緊規劃建設,顯示出強勁的後發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到宜都旅遊,交通十分便利,距宜昌三峽國際機場和宜昌火車站僅半小時車程,滬蓉高速西段穿城而過,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將宜都和宜昌緊緊連在一起。
天龍灣風景區
天龍灣風景區位於宜都市五眼泉鄉石門,省「十一五」旅遊規劃重點建設風景區。這裡建有湖北省第一座天文台、金色沙灘浴場、智慧道等,集水上運動、觀光休閒、科普教育於一體。環水而築的「智慧道」沿途矗立着十一尊中外科學家的青銅雕像,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依水而建的「智慧迷宮」採用八卦原理,向遊客的智慧和知識儲備提出挑戰;智慧廣場以彩色音樂噴泉為中心,用遞進的環形廊柱相烘托,是遊人理想的休閒狂歡場所。
奧陶紀石林
奧陶紀石林景區位於宜都市潘家灣鄉,國家AAA級風景區。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4.7到5.2億年的奧陶紀石林景觀。區域內綿延50公里的大懸崖剖面清晰,年輪可依,奇石高大挺拔,千姿百態,巧奪天工,古生物化石品類繁多,是一處集科普、尋古、探險、覓奇、攬勝的絕佳場所。
大宋山風景區
宋山位於宜都高壩州鎮宋山沖,國家AAA級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宋山是一座「香山、聖山、長壽山」,這裡檀香撲鼻,四季花香。景區有千年垂枝銀杏、百年桂花、十萬松濤林、百畝「方向竹」、名剎法泉寺。「宋山十大碗」、千年垂枝銀杏「長壽湯」、帳篷式賓館「野人巢」、中小學實踐教育基地「宋山十八課」名揚全國。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
古潮音洞又名謝家洞,分別因洞中神奇潮音和明末謝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義軍追剿而得名,地處宜都市聶河鎮,國家AAA級風景區。該洞為灰質白沙岩層結構,成洞於寒武紀,距今約5億3千萬年,上下旱水兩洞,洞疊洞,洞連洞,深不可測。洞口一擎天巨柱,高39米,圍徑37.8米,據專家考證,該柱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岩溶洞穴中第一巨柱。
天龍灣水城
天龍灣水城度假村按國家四星級標準建造,裝修溫馨、雅致、豪華氣派。是宜昌地區特有的、大型的水上「歡樂水世界」運動中心,配有驚險、刺激的水上運動設施,是運動、休閒的理想場所。
楊守敬故居
楊守敬故居位於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續修,1986年根據中共宜部、湖北省委宣傳部意見,經湖北省文化廳批准,宜都市人民政府將故居維修後在故居內舉辦紀念陳列並對外開放。楊守敬故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築面積1633.3平方米,木結構建築,大門面對清江,中軸線對稱布局,二進八開間,三天井將前後二進分開,前一幢一層,有客廳、廂房,後一棟二層,有臥室、書房、藏書樓。外圍風格為白色斗牆和青灰色小瓦,與四鄰相接處均為高大的風火牆,整個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古樸、莊重、典雅,是本地區土漢民族雜居地帶僅存的典型建築。故居內保存有楊守敬生活原狀並設有陳列展覽。
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守敬書院
守敬書院地處湖北清江天龍灣風景區區硯墨山,山上古木蔥鬱,怪古林立,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守敬書院建築採用了中國傳統古書院的形制,保留了古書院最基本的講學、藏書、祭祀功能,同時在此功能基礎上與楊守敬的成就完美結合:以書法為紐帶,以漢學為基礎,以弘揚楊學(與地學、書法書學、金石學、藏書及版本目錄學)精神為宗旨。在功能布局上遵循中國古書院「中軸對稱」的建築布局原則,結合山水資源,追求「禮樂相成,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守敬書院以毛家溝橋、董家溝橋結合部「清源閣」為風景中軸線的起點向南沿硯墨山廷伸至頂後向下續。依次排開為清源閣、水榭、牌樓、大門、守敬雕像、勤成講堂、觀海堂(藏書樓)、激素飛清閣、千碑林。書院精舍(迎賓館)、敬賢祠。
青林寺謎語村
青林寺位於省宜都市高壩洲境內,清江高壩洲庫區北岸、緊靠318國道、離宜昌城區僅40分鐘車程。
在青林寺,村民們制謎、猜謎,痴謎成風,幾乎人人能說謎語,全村上下,不論男女老幼,隨時隨地都能相互比試自己的得意之作。掌握謎語30至100則的占人口的15%,100則以上的占人口的5%。青林寺謎語村落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近年來受到了全國眾多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專家一致認為:青林寺謎語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集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對研究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方志學等均有獨到的參考價值。2002年7月,湖北省文聯在組織專家、學者反覆論證後,將青林寺村命名為「湖北省青林寺謎語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 「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2003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謎語村」; 2005年,青林寺謎語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林古寺建於盛唐。穿村而過的施南商道自古就是古代巴人與漢族商貿往來的重要門戶,清江「十二灘」中最險要的柳津灘就位於青林寺的趙家坪,古時如遇山洪暴發江水驟漲,上溯下行的船隻均要在此卸貨轉運或就地加工。於是,這裡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典型明清建築特點的臨江水街,商賈雲集,生意興旺。
近年來,青林寺將「中國謎語村」的品牌優勢與本地秀美的清江山水風光、名勝古蹟等旅遊元素有機結合,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由古寺、寶塔、碑林等組成的青林古寺景點群,由亭台樓閣、碼頭、烏篷船、茶坊酒肆組成的明清水街景點群,由謎語宮、謎語長廊、民俗文化廣場等組成的民俗文化景點群,以及港灣風情景點群、漁耕文化及美食文化景點群等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
宜昌三峽天龍灣國際高爾夫俱樂部
地處湖北省宜都市高壩洲鎮,占地面積5000餘畝。擁有18洞標準國際高爾夫球場、150間客房的五星級大酒店、大劇院、魔幻城堡、太空梭、水上樂園等遊樂設施,是集商務、休閒、健身、度假一體的綜合旅遊項目。該景區東起青林寺,西至清江與長陽,南與宋山自然風景區相互呼應,景觀資源優勢明顯,交通便利,距宜昌三峽機場僅30公里。景區利用原始地貌,巧奪天工,融自然神韻於一體,球道設計別出心裁,看似平易,卻暗藏玄機,極具挑戰性。
紅春民俗文化旅遊村
紅春民俗文化旅遊村位於宜都市陸城城區西南郊,是典型的城中村,2009年8月榮獲「湖北旅遊名村」稱號。該項目規劃總面積350多畝,容納居民戶600多戶,分商業貿易區、民俗博物展覽區、居民居住區、田園山水綠化區四個區域。建築布局以地塊劃分為依據,採用江南徽派形式,融和於小橋流水、青瓦白牆,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為居民創造了良好環境。其中商業貿易區總面積5.1萬平方米,設有幼兒園,超市等配套設施。民俗博物展覽區的農耕文化正國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為景區一大亮點。田園山水綠化區位於中部和西南部,中部為占地30餘畝的田園植被區,以水稻、蕎麥和經濟蔬菜作物為主,由區內農民承包種植。果園觀光區占地50畝,種植橘子、桃樹等當地有特色的經濟果林,旅遊觀光者可到果林現場品嘗新鮮的水果。
世界鱘魚博覽園
中國宜都·世界鱘魚博覽園位於長江之濱的宜都市紅花創業園區。毗鄰著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距宜昌長江公路大橋2.5公里,離宜都市區12公里,是三峽旅遊、清江旅遊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景區之一。
博覽園以珍稀瀕危物種鱘魚為研究對象,集科研、物種保護、旅遊觀光、科學普及、鱘魚養殖和繁育以及產品開發於一體,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園區占地18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設計遊客接待量為30萬人次。園區分工廠化鱘魚繁育基地觀光旅遊、青林寺謎語村原生態旅遊及農民家庭式工廠化鱘魚養殖觀光旅遊三大旅遊版塊。工廠化鱘魚繁育基地觀光旅遊點位於宜都紅花創業園,占地32774.81平方米,園內各種配套設施齊全,設有遊客服務中心、鱘龍廣場、水下鱘魚餐廳、鱘魚標本館、鱘魚商品中心、鱘魚科普電教室等,是集觀賞、休閒娛樂、科普教育、旅遊餐飲與特色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鱘魚博覽園。農民家庭式工廠化養殖鱘魚參觀點位於紅花創業園區楊家畈村,扶持農民家庭式工廠化養殖鱘魚,樓上住家,樓底養鱘,種花種菜,悠然自得,一派田園風光。
這裡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山嶽旅遊資源
全市擁有多座可供瀏覽觀光的名山秀峰。其中有已經開發的宋山、銅鼓包奧陶紀石林外,還有荊門山(紅花套)、梁山(潘家灣)、松樂山(王畈)、綠竹溪(王畈)、雲台觀(松木坪)等,每座山體植被蔥鬱,有的種植有經濟林,有的石奇、洞幽,有的存在着各種珍稀樹種和古老樹木,有的具有很豐富文化底蘊、民間傳說,有的山上具有寺廟和道觀,是一批具有可供旅遊開發的山巒。如:梁山諸峰秀美,小梁山孤峰、探母溝、龍潭瀑布以峽谷幽深,鳥鳴山澗,林木蔥鬱,溪水清澈,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分布在山腳至山頂的多座寺廟和道觀是旅遊觀光、研究宗教和探險旅遊的大好去處。綠竹溪石林和銅鼓包石林遙相呼應,它屬於奧陶紀地質公園主體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400米左右,最低80米,最高在500多米,其間有獨特的河谷風光、石林風光、古生物化石、民間傳說、土家風情和自然的生態環境,真可謂「山青、水碧、石奇、藍天、寧靜、民族風情」,它是具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科普的一個遊覽區,是長江三峽觀光型旅遊產品的一個重要的配套產品。荊門山位於宜昌長江大橋南,與虎亭三國古戰場隔江相望。此處存有十二勝景,其間仙人橋、女觀山、仙女溪、荊門關、古江關尤負盛名。
溶洞旅遊資源
市域內的眾多名山秀水在地質歷史時期孕育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岩溶洞穴。主要有已經開發的古潮音洞,雙龍洞(姚店),金龍洞(高壩洲),楫木洞(全福河),金錢洞(潘家灣)等。洞內有各種石幔、石簾、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岩溶地貌所形成的絢麗多姿的岩溶景觀。其中楫木洞已經處於初步開發階段。
江河
長江黃金水道自北向南流經本市,市域內全長達46公里,江面寬210—1500米不等。寬闊的水面和巨大的流量不僅為本市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還為本市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而且著名的長江旅遊線也為本市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客源。清江是長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從西北長陽入境,橫貫本市於清江咀匯入長江,碧綠的清江水與混濁的長江水在陸城清江一橋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成為宜都市陸城的一道特殊風景線。目前清江旅遊已經被國家開發銀行列入重點支持的旅遊項目之一。漁洋河是清江的一級支流,境內長大55公里,河流從西南五峯縣入境向西北穿過市域南部,河流兩岸青山綠樹,石奇林密。
湖泊
宜都市具有旅遊價值的湖泊水面基本上是由於修建水庫大壩而形成的人工湖泊。主要有高壩洲水電站市庫區——「天龍灣」香客岩水庫、熊渡電站水庫及大溪水庫等。其中高壩洲「天龍灣」最為秀麗,整個水庫面積46500畝,清江「天龍灣」是因庫區投影形視龍的形象而命名,包括紅花套鎮鄢家沱至高壩州大壩之間的清江及沿岸區域,全長32公里,天龍灣風景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35平方公里。其間廣闊的電站湖泊,獨特的民風民俗,歷史沉澱悠遠的人文環境等等資源都是可以建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先決條件,其歸納為:「平湖高壩、如詩如畫」、「鄉村謎語,中華一絕」、「山秀洞奇,古木珍稀」、「巴楚文化,別具一格」。已經被《三峽區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清江流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國家級高端休閒度假區。
宋山森林公園
宋山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占地1.36萬畝,西倚清江,東臨長江,跌宕起伏的山姿,寬闊明淨的水面,蜿蜒曲折的岸線,使宋山呈現雄、奇、秀、幽、奧的基本特色,宋山森林公園由大宋山及周圍蜿蜒起伏的百餘山包組成,主峰孤峰頂海拔406米,是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段最高峰之一,宋山最低海拔69米。山雖不算太高,但相對高差懸殊,平地突起異峰,山勢雄傳秀麗。宋山以其特有的山體美景而久負盛名,主峰孤峰頂與菊花峰、香爐峰、跑馬嶺擁為一體,奇峰異石與巋然壯觀的寺宇構成「八大景」、「四十小景」。在宋山著名的「八大景」中,山景就有孤峰頂、菊花峰、香爐峰、跑馬嶺四大景,「四十小景」中山景比比皆是,其中有牛頭包、馬頭山、獅子包、烏龜包、觀音山、托寶山、睡美人等,或源於仙說或物出象形。高壩洲電站壩址,位於宋山西南山腳,庫容區水面沿宋山西北山腳,朔清江蜿蜒而上,登宋山可見長18公里,寬500米的平湖翠帶和16條長1000米的港汊,宋山腳下,清江水百折千洄,自西北向南東最後在宜都匯入長江。宋山龍泉寺位於孤峰頂東坡,建於明嘉靖年間,初名法泉寺,清乾隆時更名龍泉寺。龍泉寺由正殿、側殿、後殿三部分組成,還有客房、齋房、廚房及僧人用房等附屬建築。正殿為龍泉寺主體建築,高10米,寬17米,進深10米,殿內有高大的楠木樁,正中神龕供奉7米高釋迦牟尼佛象,左有阿彌托佛,右有彌勒佛,佛像泥塑貼金。正殿門有一特大的香爐,爐座為石雕,重250公斤;香爐鐵鑄,重500公斤,四根園柱亭,亭頂亦為鐵製,三層高1.7米餘,香爐坡徑1.6米,為寺廟罕見。宋山唐時名嵩山,早在唐朝佛教盛行時「臨濟宗」僧人在此建有小廟,講經傳佛,明嘉靖年間,宋山香火日盛,小廟折除,新建三重大殿的法泉寺,法泉寺建成後,遠近聞名,香火極盛,長江、清江兩岸香客來此進香拜佛的絡繹不絕,湖南、四川的香客仍為數不少。據咸豐年間宜都志記載,明荊藩惠王妃賀氏曾到宋山拜住持僧墮宗為師,並捐資擴建法泉寺,還贈銅鑄佛像12尊。惠王妃住在法泉寺費時數年,手抄佛經82卷,藏於法泉寺藏經堂。
古人類和古生物類遺址
宜都歷史悠久,是城背溪文化的發祥地(城背溪文化是長江流域考古的標尺地)。其中被省地市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荊門山發現的城背溪古文化遺址,距今7000多年;還有紅花套古文化遺址和王家渡古文化遺址,距今也達5000多年。 與以上三個典型遺蹟同時代的還有花廟堤、金子山等遺蹟;在這些古人類遺蹟中發掘出許多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動物遺骸以及房屋、建築、石器製造廠等遺蹟。已發掘的這些古墓中以三國、兩漢時期的文物最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陸城偏將軍墓。
地上文物
主要有古代房屋建築、古井、柱基、橋樑及碑刻等五大類。其中尤其以碑刻分布最為廣泛,數量也較多,保存較好。特別是高壩洲庫區紅花套、高壩洲、五眼泉三個鄉鎮,現統計保存完好的有五處二十五塊之多。不同時期的不同套刻記載了重要的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還有望佛橋,古民居等。
名人故里
陸城既是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清代名人楊守敬的故里。在陸城清江邊有一條半邊街,晚清著名書法家、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的故居就座落在這裡,現已經對外開放。原面積800畝,現恢復面積400畝,城南10KM處還保存有楊守敬墓地。
現代工程
長江宜昌大橋、枝城大橋,使本市與江北變通途。枝城長江大橋是中國第四座跨越長江天塹的大型橋樑,位於本市枝城鎮。該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單層鋼樑橋,鐵路全長1742.3米,公路全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梁。公路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載重鐵路等級為中—24級,橋定等級為中-22級公路橋為汽-13級。橋下可通大型客輪,在水位為54.4米時,通航淨空18米,淨寬120米。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幹線。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滬蓉國道主幹線在宜昌市境內跨越長江經湖北省西段進入重慶市的特大型公路橋樑,橋址位於宜昌市江河段虎牙灘。主跨跨度為960米,橋寬30m。其單跨跨度居國內第三。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香客岩水電站、熊渡水電站等水電工程。其中以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規模最大。由混凝土重力壩、河床式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組成。大壩全長439.5米,最大壩高57米,總庫容5.3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為80米。電站安裝三台單機容量8.4萬千瓦水能發電機組。[3]
旅遊指南
宜都柑橘
有「中國柑橘之鄉」之稱的宜都市是中國首批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柑橘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量超過12萬噸。目前,宜都柑橘總產值達2億元,占宜都農業總產值的12%,農村人平柑橘純收入達400元。
天然富鋅茶
天然富鋅茶又名高鋅茶,因茶葉中含微量元素鋅而得名。據衛生部門測定,我鄉生產的富鋅茶含鋅量高達70-85mg/kg,比日本、斯里蘭卡等高一倍。「天然富鋅茶」在浙江農大博士導師、著名茶葉專家張堂恆教授、華農陸啟清教授指導下研製、開發。1993年以來,先後獲「國家級新產品」。
清江鱘魚
清江高壩洲庫區水產養殖發展迅猛。目前全球鱘魚品種共28種,宜都清江段就有17個品種
,品種之多在中國首屈一指。天峽鱘魚有限公司的鱘魚產品有:各類鱘魚魚苗、鮮魚、魚片、魚子醬等。
「土老憨」系列乾菜
「土老憨」干醃、臘菜系列產品均以生長在宜都王畈松樂山、綠竹溪、將軍山奧陶紀原始石林等地區的野生植物、農家生豬為主要原料,通過細采、揀選、自然晾曬、中草藥煙熏等原始程序並採用傳統民間手工工藝精製而成的菜系,具有色美味香、開胃健脾、促進消化。
歷史文化
宜都歷史悠久,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確證在置縣前5000多年時,人類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楚地。秦時縣域屬南郡。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宜都已設有縣制,名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南郡。西漢末年曾更名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屬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治今陸城,轄夷道、西陵、佷山三縣,「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吳大將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枝江、夷陵、秭歸等縣。時縣域屬吳。 三國時期,宜都郡屬吳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佷山四縣。
晉朝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東晉太和年間,夷道改名為西道縣,後仍復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縣置宜昌縣,宜都郡遂轄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南朝陳時,後梁與陳劃長江為界,將縣域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縣。江北夷道縣屬後梁,江南夷道縣屬陳。陳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
隋開皇七年(587)廢宜都郡,宜都縣改為宜昌縣,先屬松州,後屬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縣,屬峽州。大業三年(607)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唐初縣域仍置宜昌、夷道二縣。武德二年(619)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貞觀八年(634)夷道縣併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宋朝時,宜都縣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清順治四年(1647),宜都隸屬於荊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屬荊州府。同治四年(1865),縣境內設14鋪、36保、99甲、13市鎮。
民國初年,宜都縣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11年(1922)屬荊宜道。民國19年(1930)設4區,有集鎮13個。民國21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6月,全縣劃分為3個區、1個督導區,17個鄉鎮。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枝江縣,將其所轄區域劃歸宜都縣管轄。1962年12月,恢復枝江縣制,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劃歸枝江縣管轄。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縣級)。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1949年至1957年,宜都縣隸屬宜昌專區;1958年至1961年隸屬宜都工業區;1962年至1969年隸屬宜昌專區;1970年至1992年隸屬宜昌地區。1992年至今屬宜昌市管轄。[4]
風俗民情
宜都是巴人文化和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交融地之一,本地民風古樸,流傳於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山歌、音樂、舞蹈、民居、飲食、地都滲透着巴楚文化的風韻。
宜都民間文化豐富多采,既有鄂西巴人文化的基礎,也有鄂中的楚風韻味。目前宜都最具特色的品種有:宜都梆鼓、宜都漁鼓(楠管)、楚劇等,宜都青林寺迷語有中國迷語第一村之美稱。宜都境內土漢雜居,民間生活包括飲食起居、生產勞作、服飾裝扮,婚喪嫁娶等也都參雜有巴楚文化和民風民俗的各種特色。如:哭嫁、哭喪、打喪鼓、跳喪、打栽秧鼓、猜燈迷等。
宜都既能有佛教、道教。兩大教派的各種建築、人物和傳教信徒,在域內和周邊頗有影響。宗教場所主要有梁山和宋山。梁山,它具有佛教場所和道教場所,山頂為道教,中部為佛教場所;山頂有金頂、山腰有觀音閣、關帝廟、大雄寶殿等建築,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之險,而金頂最為險峻,有「南武當」之稱。宋山,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宗教場所有龍泉寺,建於明朝初年,因其側的清泉水得名「清泉寺」,清嘉慶年間易名為「龍泉寺」。明萬曆年間,荊藩惠王及王妃賀氏俱信佛,曾拜宋山住持僧墮宋為師。因而這二處寺廟建築規模十分宏大,香火旺盛,信徒遍布川、鄂、湘三省,而成為聞名的宗教聖地。除此之外宜都還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政治經濟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4.2億元,同比增長17.1%,是2005年的3.4倍;農業總產值31.6億元,增長11.9%,是2005年的3.9倍;規模工業總產值316.3億元,增長40.8%,是2005年的5.8倍,規模工業增加值97.8億元,增長39.9%,是2005年的5.2倍;財政總收入14.76億元,增長29.2%,是2005年的2.6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億元,增長31.4%,是2005年的4.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6億元,增長41%,是2005年的7.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0元,增長12.7%,是2005年的1.7倍,農民人平純收入7721元,增長18.5%,是2005年的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億元,增長22.7%,是2005年的2.5倍;實際利用外資3045萬美元,增長10%,是2005年的1.9倍;外貿出口1.99億美元,增長28.4%,是2005年的9倍。
宜都連續5年位居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前兩位,連續7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稱號。在中部百強縣市的排名由2006年的65位上升到2009年的22位,累計上升43位,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由2006年的348位上升到2009年的166位,累計上升182位。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縣市等50項國家級榮譽,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100項省級榮譽,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十大範例之一。
2011年完成生產總值273.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規模工業總產值482.6億元,增長57.9%;財政總收入19.3億元,增長30.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3億元,增長4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3億元,增長3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9億元,增長1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51元,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4元,增長18%。縣域經濟實現了在更高平台上的新跨越。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44.8億元,增長39.9%。我市被表彰為全省「三農」發展先進縣市。農業生產喜獲豐收,柑桔、茶葉產量分別突破48萬噸、1萬噸,生豬出欄76.4萬頭,水產品產量1.3萬噸,均創歷史新高。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我市被表彰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市。大實蠅聯防聯治成效明顯,柑桔產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配套服務業加快發展,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4家,其中國家級1 家、省級6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96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26.7億元。土老憨公司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鎮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4個鄉鎮跨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3個鄉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完成工業投資86.2億元,增長34.7%。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56.3億元,增長34.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3家,達到145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78家,新增43家;納稅過千萬元企業19家。東陽光、宜化楚星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裝備製造、新型電子產業快速成長,產業集群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7.8%。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達到10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0.2億元、增加值46.1億元,分別增長46.9%、44.4%。企業上市工作有序推進,5家企業被列為全省上市後備企業,數量居宜昌縣市首位。
商貿經濟繁榮活躍。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7.2億元,增長21.2%。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30家,達到104家。文峰、榮祥集貿市場改造完成,清江商城建成投入營運。新增村級綜合服務社20家,「一站式」繳費平台建設模式在全省推廣,「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經驗在全國推介。東陽光高爾夫球場、楊守敬書院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全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3億元。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新增民營企業325家、個體工商戶3149戶。加快金融創新發展,民生村鎮銀行順利組建,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102億元、95.8億元,存貸比達到93.8%,居民人均存款達到1.73萬元。
產業結構
對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區進行了重點規劃,沿江平原地區以城鎮帶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為主,中部丘陵地區以發展旅遊業和高效農業為主,南部山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
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醫藥化工、電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能源、紡織、機械三大傳統產業,形成了「4+3」工業經濟特色板塊。醫藥化工業——以精細化工、成品醫藥為重點,發展高濃度化肥和生物製藥,重點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龍、東陽光醫藥等企業發展。目前已形成年產108萬噸酸、24萬噸合成氨、75萬噸複合肥、3800噸醫藥製品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55.5億元。建材業——大力發展高標號水泥、中高檔衛生潔具和牆地磚,積極發展新型建築材料,重點支持宜昌華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業做大做強。全市已形成水泥450萬噸、490萬件高檔衛生潔具、300萬平方米中高檔牆地磚的年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10.2億元。電子工業——依託東陽光化成箔、新京都電子公司,發展化成箔、PTC電子元件為主的電子材料,培植電子元配件、網絡器材、教學設備等產品的開發。2007年完成產值17億元。食品工業——以浙江豐島、宜紅茶業、天峽鱘業為依託,重點發展以軟飲料、罐頭為主體的食品工業。目前已形成年產2.5萬噸罐頭、4200噸精製茶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3.5億元。機械加工業——以船舶製造、輸送機械、機械配件為重點,已形成年造船8.5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9.2億元。紡織工業——以清河股份、南清紡織、宜昌欣龍熔紡為代表的紡織骨幹企業,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開發適用型紡織產品,提高服裝製造水平。2007年完成產值2.6億元。能源工業——重點發展東陽光火電廠,支持化工企業餘熱發電項目,提高水電、煤炭企業生產能力和裝備水平。2007年完成產值2.13億元。
實施企業「成長」工程,全市規模企業達到105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8家,其中過10億元的3家,過5億元的4家。稅收過千萬元的達到8家,過500萬元的6家。省級高新技術達到9家。外貿出口企業發展到34家,出口商品達到7大類20多個品種,出口額達到7500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達到20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069萬美元。
形成陶瓷機械、電子醫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區,聚集規模企業81家,2007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0.5億元、銷售收入98億元,實現稅收5.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大環內脂類抗生素髮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在全省92家縣市區工業園中,綜合考評排名第一位。
創建1個國家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2個省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51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6個企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合作關係。近年來共組織實施了64項科技攻關項目、88個技術創新項目,開發新產品154項,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34個,申請專利67項,授權專利20項。東陽光生物醫藥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紅黴素發酵工業用菌種改造和過程優化控制技術」,被列入「十一五」國家「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重點項目。200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值29.8億元,增加值達到10.9億元,分別占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的27.6%和35%。全市現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10個、著名商標3件。
發展柑桔、茶葉、畜牧、水產四大特色產業,建成23萬畝優質柑桔、7萬畝優質茶葉、70萬頭生豬、18萬隻山羊、1萬噸清江魚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人平擁有1畝高效經濟林的目標。已成為「中國柑桔之鄉」、中國最大的宜紅工夫茶生產基地、中國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中國最大的人工養殖鱘魚生產繁育基地和鱘魚魚籽醬生產基地。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44.9萬畝、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達16個。清江鱘魚、宜都蜜柑,天然富鋅茶,宜紅功夫茶等一批名優農產品。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其中國家1家、省級4家、宜昌級13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