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定型,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或者.确认(产品)设计合格并允许 投产

定型

目录

基本解释

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的看法,是一种信念。其基本假设是:属于一个群体(民族、宗教、性别等)的成员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具有类似的态度。W.李普曼于1922年首先采用这个术语,用来指那些事实上不正确的、非理性的、刻板的态度。这就是说,他是在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的。后来人们使用定型概念不一定都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只是表示一种比较公认的刻板的印象。

按照一般用法,定型与原型有所不同。二者都是图式的特殊事例,不过定型主要指的是关于某个群体成员的图式,如黑人、白人、男性、女性等,原型则主要指与人格类型有关的品质的图式,如内倾型人、外倾型人等。[1]

定型可区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一个群体关于自己的定型称为自定型,关于其他群体的定型则称为他定型。一般所讲的定型是指他定型。H.C.崔安迪斯等人1967年的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国人对希腊人的定型类似于希腊人的自定型,希腊人对美国人的定型类似于美国人的自定型。也有研究指出,日本人对美国人的看法接近于美国人的自定型,美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则较少接近日本人的自定型。

在群体对立的研究中,定型被认为是这种对立的认知成分,偏见被认为是情感成分,歧视则被认为是行为成分。

定型虽然是来自于知觉分类过程中感知的现实差异,但是多数定型来源于社会传统和规范。例如,我们对某些群体接触很少,但却具有关于这些群体的定型。甚至性别定型也主要是来自于社会传统和规范,虽然两性接触是很多的。[2]

定型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的定型不仅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被定型者的行为。这就是说,定型可能是一种自实现预言。例如,一个男性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女性约会。他听说她是一位老派的女性并相信这一点,于是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位传统的正规的绅士,按老派规矩行事。他的行为举止使得那位女性也按老派规矩行事。这表明,他先前关于这位女性的定型看法不仅影响他本人的行为,也影响到这位女性的行为。原来的预言自行实现了。

研究表明,决定定型影响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信息量,一个是成员属性的突出性。我们关于某人的信息越少,就越可能按照定型对他作出反应。在一群男性中一位女性是突出的,此时该女性易被定型化,也就是说,她的女性特点更加鲜明。

定型看法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而且也是有利于加速信息加工过程的,但是它也往往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导致过分简单化,甚至造成错误;夸大群体间的差异,如夸大男女间的差异,忽视男人之间或女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还往往导致偏见和歧视,如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