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定光院

來自搜狐網的圖片

作品名稱:定光院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銍

定光院是宋朝官員王銍的作品之一。

王銍,生卒年月不詳。字性之,自號汝陰老民,世稱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來兵制。紹興四年(1134)書成,賜名《樞庭備檢》。後罷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觀,續上《七朝國史》等。九年,為湖南安撫司參議官。晚年,遭受秦檜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觴詠自娛。[1]

目錄

正文

兵戈幾載劇波翻,去住優遊僧自閒。

已熟機緣到真際,久將生死斷人寰。

沙明寒水月窺澗,露濕曉煙秋在山。

一佛鏡中那是別,孤雲不離亂峰間。[2]

簡介

王銍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學者 王昭素的後裔,其父王萃(字樂道)是 歐陽修的學生。王銍少而博學,善詩論,強記聞,大觀元年(1107),王銍訪 曾布於京口,布以三子曾紆之女歸之。大觀中,王銍曾隨父往 江州,與釋祖可結詩社於廬山下,有唱和;又在汝陰,著《侍女小名錄》;此期間,與 徐俯、 洪炎、 洪芻、惠洪、善權、 張元乾等有交往,並著《侍女小名錄》。

政和三年春,王銍在京師與表兄 高荷論 黃庭堅詩中本事,並賦《國香詩》。政和四年初往宣城岳父處,途經當塗,訪李之儀,示所輯歐陽修別集及蔡氏所輯蘇軾《南浮集》,請其為序;該年三月,李之儀為歐陽修別集及蘇軾《南浮集》作序;是年底,莘召銍回汝陰侍居。

宣和年間,王銍多在京,與湯舉為太學同捨生;與 江端本、 張元干、 王倫等有交往;宣和四年,王銍著《四六話》;宣和末,銍出京。 靖康中入王襄軍幕,作《靖康討虜檄文》。

建炎元年五月,王襄貶官,銍離幕。建炎元年九月,王銍與 晁說之相遇於睢陽,晁有詩文贈之。建炎二年,銍自揚州到海陵訪 晁說之,晁復以詩紀之。建炎三年,銍入康允之軍幕,不久辭幕,作《與浙西帥康允之書》。建炎三年十一月,為 范宗尹家藏蘭亭帖作跋。建炎四年庚戌(1130)春,往湖州千金村訪 張元干。七月,權 樞密院編修官,奉詔纂集祖宗兵制,其後書成,凡二百卷,賜名《樞庭備檢》;十月,為楚州 鎮撫使趙立作傳,高宗嘉嘆久之。

紹興元年辛亥(1131),王銍為嵊縣縣學作《嵊縣修學碑》;紹興二年壬子(1132),作《包山禪院記》;紹興四年甲寅(1134),守 太府寺丞,為言者奏罷。紹興五年乙卯(1135),王銍以右承事郎主管 江州廬山太平觀;紹興六年(1136),朱敦儒(希真)、 徐度(敦立)來訪。銍主管廬山太平觀事見 汪藻《浮溪集》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寶文閣知衢州曾公墓志銘》,曾紆去世時銍為右承事郎主管 江州太平觀。紹興七年六月,王銍避居 剡溪山中,紹興八年,獻《宰執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得常同之薦,詔奉祠中視史官之秩。紹興七八年間,又改右承事郎主管 台州崇道觀,並與向子諲有交往。紹興九年(1139)正月,銍獻《元祐八年補錄》及《七朝史》,由右承郎遷右 宣義郎;二月,秦檜欲以永固為徽宗陵名,銍建言之。

紹興十年庚申(1140)至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王銍居山陰;紹興十二年作有《書謝文靖東山圖》、《重刻兩漢紀後序》等。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獻《太玄經解義》,得賜金;又與畢良史游,為之作《跋古器圖》、《題五老圖》。紹興十四年甲子(1144),居山陰,新除右宣教郎湖南安撫司參議官;三月,獻《祖宗八朝聖學通紀綸》,詔遷一官。銍約卒於該年。

著述名錄

王銍論詩,言「凡古今之詞人」,取意皆不出前人「遺意」與當時「人情物態」,而後者又優於前者。作詩不止須「善體物」、「能見境」,且應將前人遺意「掃除淨盡」。

著有《默記》一卷、《雜纂續》一卷、《侍兒小名錄》一卷、《國老談苑》二卷、《王公四六話》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王銍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雪溪集》為底本。校以原 李盛鐸藏清抄本(傳錄吳石倉校本,簡稱李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初渭園藏清抄本(張桐生校本,簡稱初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雪溪詩集》(簡稱小集本)。又據 李盛鐸本《雪溪詩補遺》及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