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潯鎮
官潯鎮位於福建省漳浦縣北部,總面積77.12平方千米。南鄰長橋鎮及赤嶺鄉,東鄰玳瑁山茶場,北與龍海市東泗鄉、西與龍海市程溪鄉交界。發源於漳浦、平和二縣交界處的石屏山和三平山的南溪流經漳浦南浦鄉,流至龍海程溪鎮的官園村折向東進入漳浦縣境的官潯鎮溪坂村,經官潯鎮的省爐、康莊、趙厝、錦江4村(在南岸),龍海東泗鄉的下溪坂、漸山、下浦3村(在北岸)之間,折向北又轉東,流經東泗鄉、白水鎮,在浮宮、東園二鎮之間匯入九龍江下游。2014年,官潯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4億元、增長17.5%,規模工業產值8800萬元、增長21.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43億元、增長126.8%,財稅總收入3134萬元、增長131.46%,其中地稅完成2500萬元、國稅完成63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0萬元、增長42.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8萬元、增長8.8%。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1]
中文名: 官潯鎮
外文名: Guanxun
別 名: 官任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漳浦縣
地理位置: 漳浦縣北部
面 積: 77.12 km²
政府駐地: 西北村
電話區號:0596
郵政區碼: 363218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8553人(2017年)
著名景點: 大夫家廟,明山堂,保安樓,林士章鄭夫人墓
火車站: 漳州站
車牌代碼: 閩E
目錄
歷史沿革
官潯宋代屬漳浦縣嘉賓鄉欽賢里,明清時代屬二十八都。清代設上下何、霞帳、溪坂、橫口、頂趙等保。民國初期,官潯為北區,民國23年為第四區,區之下設官潯聯保,民國29年改為官潯鎮,轄西行、北行、市場、董門、洪霞、霞爐、西林、趙厝8保。民國33年撤銷「區」一級,松莊鄉(今屬龍海)併入官潯鎮,保甲縮編為大埔、山邊、大霞、三美、磁美、西山(以上今屬龍海)、錦江、西北、爐山、大溪邊、趙厝、洪霞12保。新中國初期,官潯為第三區,轄官潯鎮及橫口、大溪邊及屬龍海的山尾、磁灶、下厝、山邊、董門頭、南爐等鄉。1955年,第三區改稱官潯區,轄官潯鎮和溪坂村、康莊村及今屬於長橋鎮的甘棠、長橋、青果,今屬於赤嶺鄉的石椅、赤嶺,今屬於龍海的董浦、三美、山邊等鄉。1957年3月,董浦、山美、山邊3鄉劃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管轄,12月,官潯區公所遷長橋,改稱長橋區。1958年9月成立長橋公社,官潯設管理區,轄省爐、康莊、趙厝、西北、錦江、洪霞、下爐7大隊。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屬於長橋公社。1984年9月,大隊改為村,公社改為鄉,從長橋鄉分出成立官潯鄉,把原長橋公社官潯管理區7個大隊改為7個村。以後,原屬長橋鄉的春建、溪坂2村分別於1985年5月和1986年5月劃屬官潯鄉。1990年4月,官潯鄉改為鎮。現總人口2.3萬人。
特色小吃
官潯豬肝面線(米線)(家鄉話:低瓜米耍。這東西到處有,只是個人想念,所以列進來,不要說我盜用異地小吃)「老闆,再來三碗」,呵呵,美味的東西實在讓人無法忍受,這豬肝面線大家平時也應該經常能吃到,經濟簡單而且營養豐富,補血養氣,原料為切片豬肝,面線,煮熟豬肝,放入面線及少許鹽,水沸後就可出鍋,再撒上點芹菜和「油蔥」,即可食用,方便快捷。到處都是這樣做的吧,不過我喜歡的地方應該也是關鍵之處,豬肝麼,只能靠豬了,我們沒辦法主宰這東西的味道,所以重點就轉移到了「面線」之上,個人隆重推薦,做這一美食最好選用上等「手工面線」,也就是能做成面線糊的手工面線,這種面線香甜柔軟,入口即化但又有少許嚼頭,面香十足,極品,呵呵,反正手工的東西一般都比較經典,而一般的面線感覺相當於麵條的縮小版,完全沒有「面線糊」的感覺,更無所謂的面香,所以此為做豬肝面線的上選。還有一樣關鍵,就是湯料,這個湯麼,花樣太多了,排骨湯,鮮蝦湯等,但鑑於豬肝面線以清鮮為特點,所以應該選擇清淡點的湯,不要太過雜,不味道就大為不同,然而又要求簡潔的做法的話,所以完全可以用-肉圓湯,煮過肉圓的湯當然飄着肉香,而又不會過於腥雜,而且來源豐富,自己煮或和肉圓店要一點都很方便,用此湯做低瓜米耍,絕對經典,歡迎嘗試,如有疑問,請到官潯路邊小吃攤諮詢...
行政區劃編
官潯鎮共轄錦江、西北、洪霞、下爐、趙厝、康莊、省爐、春建、溪坂9個行政村。
基礎設施
官潯鎮農田灌溉便利,錦江、西北、洪霞、下爐等村靠山泉自流灌溉,源頭各建山塘蓄水,以保旱年不受災。春建、康莊、趙厝等村靠小南溪灌溉,康莊村於1970年建石陂攔水,以渠道引水入田;趙厝村於1978年建石陂引水入田;春建村溪床較高,不必建陂便能引溪水入田,反而常發生內澇,因此築溪岸防澇。省爐村靠一條源於馬口五牙山(紅軍山)的小溪灌溉,1965年建小二型紅軍山水庫,控流節水灌田。溪坂村靠大南溪灌溉,1967年建石陂攔水,以渠道引水灌田;2001年建節水灌溉工程,從紅軍山水庫鋪設水管至馬口,分支管道所到之處,能將水噴灌到果樹末梢,節水效果良好。大南溪之濱,水田易受澇災,歷史上建有堤岸,屢次被洪水衝決,解放後多次修建加固,2001年又修建加固錦江、下爐險段,長50米。同時,修復排灌渠道15條,共長35公里;修復機耕路15條,共長29公里。社區建設方面,2001年,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新建電訊大樓,擴容電話一千門;新增閉路電視用戶1500戶。錦江、西北、下爐、趙厝等村共鋪築4條水泥路面的村道,合計1萬平方米。官潯有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小學一所,村級小學2所。 官潯中學校園面積16000平方米,校舍面積5070平方米,設9班,學生300餘人,教師61人。
經濟概況
2014年,官潯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4億元、增長17.5%,規模工業產值8800萬元、增長21.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43億元、增長126.8%,財稅總收入3134萬元、增長131.46%,其中地稅完成2500萬元、國稅完成63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0萬元、增長42.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8萬元、增長8.8%。全鎮有水田14萬畝,農地3萬畝,有大片山地。水田主要種稻,也有種香蕉、蔬菜;農地種蔬菜、雜糧、果樹;山地種果。共有1萬畝蔬菜基地,種豆類、芥菜、生薑等。共有3萬多畝果園,種植荔枝、龍眼、柑桔、香蕉、蘋果棗、芭樂、青梅等。自馬口建花博園,帶動全鎮發展花卉業。至2001年,農民種植花卉達4千多畝。此外,每年培植蘑菇、草菇30萬平方米。又有牛、豬、兔等畜牧業及淡水魚蝦蟹養殖業。2001年農業總產值225億元。水果總產量達72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66元。改革開放以來,官潯鎮各村富餘勞力離土離鄉,走南闖北,經商辦企業、打工者據不完全統計約有8000人之多,占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在上海經營製作銷售麵包、蛋糕的多為官潯人(約400多人),他們靠誠信和質量在世界大都市的中心地帶占有一席之地。在廈門經商辦廠及打工的有4000多人,在廣東東莞經商辦廠打工的有1000多人,還有在晉江、天津等地,他們是一支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花崗岩、高嶺土等礦產豐富,已在開發利用,有石料開工加工業、機磚業。又有軸承廠、肉脯作坊、服裝廠及草袋、工藝品、木器等手工業。2001年工業總產值38億元。三資企業有:勁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德全高優農業有限公司、錦園高優農業有限公司、鎮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綠芳花果科技有限公司、三本肥料工業有限公司、捷興石業有限公司等。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