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墨
名称
宋墨
国宝
宋人制墨对烟质、和胶、配料等十分考究,技艺不断提高,名家高手也由此载入史册。
而记载这些事迹的文献,既体现了宋时制墨业的繁荣,又成了历史上珍贵的制墨业专著,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晁说之的《墨经》(一说晁季一著)等。
油烟墨、漆烟再和墨均为这时所创。黟州著名墨工张遇所制的"龙香剂",一时享誉墨坛。
此墨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宋熙丰(元丰)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
可见用料之名贵。图中的圆形夔龙图案墨,就是宋代元丰四年所制。
此墨的形状,墨上的纹饰如此完整雅致.使人不能不为宋代制墨工艺的精湛而折服。
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为徽州。徽州一带的制墨业蓬勃发展,成为"家传户习"的地方产业,这时的徽州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产墨基地。
此外,苏、浙、闽,赣、湘、川、晋、豫、鲁等地的制墨业也相继繁荣,整个制墨行业一片兴旺。
不愧为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安徽宣纸、歙砚、徽墨、宣笔,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别致,早已闻名遐迩。
合肥一座宋墓出土的这锭宋代古墨"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许多学者称其为"稀世之物"。
该墨为模制,松烟墨,形体大,像织布的梭子。长25厘米,宽5厘米,厚1.2厘米,重158.8克。
墨的正面中部有细线双道框,框内残留阳文篆书"歙州黄山张谷"6字,其余字迹模糊难辨。
据安徽省博物馆专家考证,其后4字为"男处厚墨"。那么,这锭出土的宋墨全部铭文为"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10个字。"墨史"载,"处厚"即张处厚,张谷之子。
张处厚的祖父张遇,为宋熙宁、元丰年间黟州(今黟县)的著名墨工,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张氏祖孙三代都是宋代制墨名家,所制"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成为宋代收藏家争相购置的"墨宝"。
他们的名字和成就在元陶宋代《辍耕录》、明麻三衡《墨志》两书中都有记载。
此墨之大,十分罕见。《墨法集要》中说,"墨大最难搜和",工艺稍有不当,墨锭极易开裂,所以古代墨工"不喜为厚大"。
据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锭宋代同一质地的古墨,只有此墨的1/3长。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宋代古墨中,合肥出土的这锭墨尺寸最大,"世不多有"。
1988年1月,安徽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文物工作者,在合肥市城南乡五里冲朱岗村,清理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的木棺内,发现此墨。
它虽随墓主殉葬在地下土埋、水泡八九百年,但质地、形状仍然未变,只是稍带着断裂轻伤与水锈又回到了人间。
宋墨 | |
---|---|
宋墨 |
据该墓葬的墓碑记载,墓主人叫马绍庭,为北宋太师舒国公之孙、天圣年间合肥名臣马亮之子。
同时出土的随葬品还有两支宣笔、三台歙砚,以及文具盒等文房用品,其墓葬年代为宋徽宗重和戊戌年(1118年)三月甲申。
可见此墨距今已有880多年历史,后经中国文物研究所科技专家修复如旧,还其原貌,而成为"稀世之物。"
歙州,今歙县,皖南古徽州所辖六县之一。
出土的"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是我国目前首次发现的墨上有铭文、有明确的纪年、史书有记载和尺寸最大的一锭宋代古墨,为我国墨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4年定为甲等一级文物,即"国宝级文物"。
墨的历史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中国人已经使用了数千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书写的。
汉代纸料发明后,用石墨作书已感不适,一种以漆烟和松煤为之的丸状墨产生了,这是日后用墨之滥觞。
公元4世纪三国魏时,韦诞制出了超乎寻常的好墨,"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到了晋朝,发明用胶配制,墨的质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晋陆机《平复贴卷》墨汁晶莹,书法朴拙,用秃笔,综合体现了书写工具改革的成果。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
从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热衷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珪墨"。
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缤纷。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
因此,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辅助大书法家,大画家垂名千秋。
宋人名迹之流传于今日,仍能见其艺术的辉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没。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
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
清代制墨业虽及不上明代的规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绝千古。嘉、道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墨的生产就逐渐走下坡路了。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
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
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墨的起源与发展
墨的产生与人类书写或描绘的行为紧密相关,自然可以追溯到极为久远的年代。前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故称"上古无墨"。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关墨的文物陆续被发现,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考古材料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用朱和墨书写文字的痕迹,表明在甲骨文上书写的文字,红色是朱砂,墨色是碳素单质,这证明朱砂和墨在殷代就开始被巫人用来书写文字了。
在商代石、玉、陶器的表面,也曾发现过墨书的遗存。秦汉及魏晋时期是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方"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斯。
但是,松烟墨到了魏晋时才由丸状变化为挺状,这与当时用胶配方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很难把墨丸做得大。
墨丸小,就不能用手捉住研磨。由于松烟墨是动物胶加工调合成形的,而动物胶则容易受潮生霉,失去粘合性能,墨的形体便由此自行损坏。
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墨官最著名者为祖敏,制墨之妙名闻天下。
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隃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唐书·韦述传》载,韦述家藏书宏富,全都都经他亲自校点,"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
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
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
当时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
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
宋朝墨分两派,一是多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是主张不加香料的,因为不加香料,"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
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据明罗欣《物原》中说:"奚廷珪作油烟墨。"油烟墨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与松烟制墨大量砍代松树造成资源的匮乏有一定的关系。
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应该属于油烟墨的一类。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因君主皆轻视文事,制墨业未有特别的发展,但尚能待续宋的余风,保持原来的成就。
明代麻三衡《墨志》中引杨升庵的话,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取墨材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坏者,所制烟煤极佳。
明代制墨工艺上有新的发展,墨的配方和品质更加受到重视,墨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墨品更为坚细,锋可裁纸。
油烟制墨技术已相当成熟,据记载,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集前人之长,创造性地提高了桐烟和漆烟的制墨水平,他的很多墨品都是油烟制成的。
但由于工艺、产量等方面的原因,油烟墨并未占据主流。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生产的盛世,墨模图案的绘制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当时的墨模一般多采用坚细空心的石楠木,间有用棠梨树和杞树的。
由专家操刀雕刻,运用线刻、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着力表现各种山水、人物、龙凤等图案文字。
图案往往延请书画名家绘制,如明代的丁云鹏、吴左干等,有的是摹仿前代名家的作品。
图案须先在墨模大小的竹纸上绘出,然后将图拓印于墨板上,随后以类似木刻的过程雕刻,但一须反刻,二底部要平,难度颇大。
为了能圆满地表达各派艺术家不同的风格,在刀法、刻线上或遒劲,或秀润,或粗犷,或细巧,各具姿态。明代墨一般深厚有力,清代墨则柔妍精细。
在今安徽省博物馆保存有清代"御制锯园图"、"御制西湖名胜图"、"御制柿花图"、"御制四库文阁诗"及"新安大好山水"等墨模,雕刻精细,是清代墨模工艺的代表作。
清代,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这四位名家制墨先后盛名一时,后人称之为"四大墨家"。
此外,知名的制墨家还有歙派的程正路、吴守默、方密庵、巴慰祖、程瑶田等,休宁派的吴天章、胡星聚、程怡甫等,他们对清代墨业的盛世都各有一番贡献。
人名
宋墨,又名宋桥林,毕业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学院,网名:诗心可煎月。
笔名:云龙 。性别:绅士 。字:剑熊。号:啸天魔魂。
英文名:thinks,身高:175(cm)。 体重:65(kg)。
体形: 健壮。 民族: 汉族。
居住地:广东东莞市 。
户籍: 四川南充市。
职业:记者编辑、品牌策划师、地产策划师、运营顾问、战略规划员。
气质:优雅绅士型、诙谐幽默型
自创自律:沟通无止境,合作无极限!求同存异,友交四海。
先后服务于东莞市妇联《家庭挚友》杂志社、东莞电信大客户服务专刊《信缘》、东莞计生局/计划生育协会《东莞生活指南报》、中域集团(中域电讯)《中域》杂志、天沐温泉集团、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中国顶尖样板房》、原创艺术总同盟、CIID东莞专业委员会、慧谷集团、百脑会地产、根据地艺术策划机构……
小说:草根情节短篇小说《阿G歪传》、纯美爱情短篇小说《爱在东纵大道》、当代苦情小说《该死的房子,我跟你没完!》、当代童话爱情小说《爱在清秋》2、小说《封锁的童话》......
诗歌:《追梦的旅途》、当代童话爱情诗歌《爱在清秋》。
《我迷失在你的笑容里》、《让无言的爱 ,洒遍走过的每一寸地方!》、《东莞也没有中心》、《小说里才有的童话》、《当春天笼罩大地》 、《走在清溪大地》
《太阳的笑容》 、《城市劳工》 、《故乡》 、《纪念'五四'》 、《我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你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离开月亮的故乡》 、《太阳微笑》 、《同学》 、《要回家》 。。
《抽一支烟吧》 、《谁叫你是个诗人》 、《玉蝴蝶》、《十六字令 东征》、《齐天乐·天下打工同命》、《军歌已经开始唱响》、《在车站丢失了理想》、《512地震了》、《忆秦娥·512 》 n3263hvom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