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史·張鑒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張鑒,字德明。鑒本將家,幼能嗜學,入衛州霖落山肄業,凡十餘年。太平興國三年,擢進士第,釋褐大理評事。奉詔決獄江左,頗雪冤滯。歷殿中侍御史。

會命曹彬等進討幽州,問群臣以方略,鑒上疏極言不可。論者以鑒燕人沮議非忠也太宗置不問與趙延進同掌左藏延進恃恩逾規鑒廷奏之有旨罷延進以鑒判三司度支憑由催欠司。時三部各置憑由催欠,鑒請並為一,從之。

王明、李惟清薦其能,用為江南轉運使。本部有大姓為民患者,鑒以名聞。太宗盡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闕,以三班職名羈縻之,江左震肅。又建議割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縣置臨江軍,時以為便。召還,特被慰獎。梓州符昭願驕僭不法,即以鑒代之。上言供奉官以下不考校殿最,恐無沮勸,即詔鑒兼磨勘職,改三司為左右計,分天下為十道,鑒奏其非便。未幾,果復舊。

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益州張詠密奏,請命近臣分屯師旅,即遣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偕往。召對後苑門,面授方略。鑒曰:「益部新復,軍旅不和,若聞使命驟至,易其戎伍,慮或猜懼,變生不測。請假臣安撫之名。」太宗稱善。鑒至蜀,繼恩猶偃蹇(注),不意朝廷聞其縱肆。鑒之行,付以空名宣頭及廷臣數人,鑒與詠即遣部戍卒出境;繼恩麾下使臣亦多遣東還,督繼恩輩分路討捕殘寇,而鑒等招輯反側。事平歸朝,未至,拜左諫議大夫、戶部使。 尋詔鑒專督軍糧,以軍興法從事,饋運頗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廣州。居二年,民條其政績上請刻石。三年,移知朗州。溪洞群蠻數寇擾,鑒召酋豪,諭以威信,皆俯伏聽命。景德初,卒。 (選自《宋史·張鑒傳》) (注)①偃蹇:高傲。

譯文

張鑒,字德名。張鑒出身將軍之家,幼時能夠愛好學習,進入衛州霖落山修習學業,總共十多年。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及第。升為朝官,擔任大理評事。奉詔判決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積案很多。歷官為殿中侍御史。

正逢命令曹彬等進軍討伐幽州,皇帝向大臣詢問方針策略,張鍳上書極力主張不可以。論者認為張鑒是燕人,阻止進軍的主張不忠心,太宗置之不問。張鑒與趙延進一同掌管左藏庫,趙延進恃恩超越法規,張鑒在朝廷上奏皇帝。有旨罷免趙延進,任命張鑒判三司度支、憑由催欠司。當時三部各設憑由催欠,張鑒請求一起合為一個,皇帝聽從了他。

王明、李惟清推薦他的才能,任用為江南轉運使。本地區有世家大族成為老百姓的禍患,張鑒把他們的名字上報皇帝。太宗命令當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領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趕赴朝廷,以三班的名義拘禁他們,江左震驚肅靜。張鑒又建議割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縣置臨江軍,當時認為便利。召回朝廷,特別受到慰勞獎勵。梓州符昭願傲慢違法,立即任命張鑒取代他。上奏說供奉官以下不考核政績優劣,皇帝擔心沒有獎懲,便下詔張鑒兼磨勘職,並改三司為左右計,分天下為十道,張鑒上奏說這種做法不方便。不久,果然恢復舊制。

淳化年間,盜賊在西蜀起事,王繼恩討伐平定他們,然而管理軍隊沒有政令,他的下屬仗着功勞而凶暴強橫。益州張詠秘密上奏,請求命令大臣分駐軍隊,就派張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一同前往。召他們在後苑門應對,皇上當面授給方針策略。張鑒說:「益部剛收復,軍隊不和,如果聽到使命突然到來,替換他們的軍隊,擔心有的猜疑畏懼,發生難以預料的變故。請讓我假借安撫之名。」太宗稱好。張鑒到了蜀,王繼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縱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張鑒到蜀時,給他空名任命書並任命朝臣幾人,張鑒與張詠就率領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繼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東調遣回去,監督王繼恩等人分路討捕殘餘的盜匪,而張鑒等人招撫不安分隊伍。事情平息後回朝,還未到京,就被任為左諫議大夫、戶部使。

不久皇上下詔讓張鑒專門督查軍糧,以軍中法令行事,運送很見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廣州知州。任職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績分列列舉上報請求刻碑。三年,調任朗州知州。溪洞群蠻多次侵擾,張鑒召來首長豪族,曉以威望信譽,他們都俯首聽命。景德初年,去世。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