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張九成傳
宋史·張九成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張九成,字子韶,其先開封人,徙居錢塘。游京師,從楊時學。紹興二年,上將策進士,詔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對策略曰:「禍亂之作,天所以開聖人也。願陛下以剛大為心,無以憂驚自沮。臣觀金人有必亡之勢,中國有必興之理。夫好戰必亡,失其故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金皆有焉。劉豫背叛君親,委身夷狄,黠雛經營,有同兒戲,何足慮哉。前世中興之主,大抵以剛德為尚。去讒節慾,遠佞防奸,皆中興之本也。今閭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樂,陛下貴為天子,可不思所以還二聖之車乎?」擢置首選。楊時遺九成書曰:「廷對自中興以來未之有,非剛大之氣,不為得喪回屈,不能為也。」
趙鼎薦於朝,遂以太常博士召。既至,改著作佐郎,遷著作郎。未幾,召除宗正少卿、權禮部侍郎兼侍講,兼權刑部侍郎。法寺以大辟①成案上,九成閱始末得其情,因請覆實,囚果誣服者。朝論欲以平反為賞,九成曰:「職在詳刑,可邀賞乎?」辭之。
金人議和,九成謂趙鼎曰:「金實厭兵,而張虛聲以撼中國。」因言十事,彼誠能從吾所言,則與之和,使權在朝廷。秦檜誘之曰:「且成檜此事。」九成曰:「九成胡為異議,特不可輕易以苟安耳。」檜曰:「立朝須優遊委曲。」九成曰:「未有枉己而能直人。」上問以和議,九成曰:「敵情多詐,不可不察。」
因在經筵言西漢災異事,檜甚惡之,謫守邵州。既至,倉庫虛乏,僚屬請督酒租宿負、苗絹未輸者,九成曰:「縱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是歲,賦入更先他時。中丞何鑄言其矯偽欺俗,傾附趙鼎,落職。
丁父憂,既免喪,秦檜取旨,上曰:「自古朋黨畏人主知之,此人獨無所畏,可與宮觀。」先是,徑山僧宗杲善談禪理,從游者眾,九成時往來其間。檜恐其議己,令司諫詹大方論其與宗杲謗訕朝政,謫居南安軍。在南安十四年,每執書就明,倚立庭磚,歲久雙趺②隱然。廣帥致籝金③,九成曰:「吾何敢苟取。」悉歸之。檜死,起知溫州。戶部遣吏督軍糧,民苦之,九成移書痛陳其弊,戶部持之,九成即丐祠歸。數月,病卒。寶慶初,特贈太師,封崇國公,諡文忠。 (取材於《宋史·張九成傳》) 【注】①大辟:死刑。②趺:這裡指腳印。③籝金:泛指財富。
譯文
張九成字子韶,他的祖先是開封人,遷居錢塘。張九成遊學京城,跟隨楊時學習。紹興二年,皇上將策試進士,詔令考官,直言的人放在高等。張九成的策試大略說:「禍亂的發生,是上天用來開導聖人的。希望陛下有剛毅大度的氣魄,不要用憂慮驚恐來使自己氣餒。臣看金人有必亡的趨勢,我國有必興的理由。好戰必亡,失去舊的風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這些情況金國都存在。劉豫背叛君親,委身女真,狡猾小子創業,有如兒戲,不值得憂慮。前世中興的君主,大都崇尚剛德。不聽讒言,節制欲望,遠離壞人,防範奸惡,這都是中興的根本。現在民間百姓都知道有父兄妻子之樂,陛下貴為天子,難道不想如何迎接徽欽二帝還朝嗎?」他被選拔為第一名。楊時給張九成寫信說:「朝廷對策從中興以來還沒有這樣的事,如果沒有剛毅大度的氣魄,不為得失而進退(的心胸),是不能做到的。」
趙鼎把他推薦給朝廷,朝廷於是用太常博士徵召他。到了之後,改為著作佐郎,升為著作郎。不久,授予宗正少卿、代理禮部侍郎兼侍講,兼任刑部侍郎。主管官員把已經判處死罪的案子呈上,張九成從頭到尾審閱後得知案情,於是要求重新核實,囚犯果然是被誣陷服罪的。朝廷議論想獎賞張九成平反的功勞,張九成說:「我的職責就是斷案詳審,能要求獎賞嗎?」不接受。
金人議和,張九成對趙鼎說:「金實際上已厭惡用兵,卻虛張聲勢來動搖我國。」接着談到十件事,他們果真能按照我們所說的行事,就與他們議和,要讓主動權在朝廷一邊。秦檜利誘他說:「姑且成全我這件事。」張九成說:「我為什麼不同意和議,是不能輕率行事而苟且偷安。」秦檜說:「在朝中站穩必須閒暇自得、隱微不露。」張九成說:「沒有不正自身卻能正人的。」皇上問他和議之事,張九成說:「敵情多詐,不能不明察。」
因為在經筵談起西漢災異事,秦檜非常厭惡他,把他貶為邵州太守。到了那裡,倉庫空虛,下屬官員請求督促沒有交納的酒租、苗絹,張九成說:「縱然不能使人民得到好處,怎敢困擾人民呢?」當午,賦稅比以往收得都早。中丞何鑄說他矯偽欺俗,依附趙鼎,被撤銷官職。
父親去世張九成服喪,張九成免喪後,秦檜領取皇帝的旨意,皇上說:「自古朋黨怕帝王知道,惟獨這個人無所畏懼,可以任宮親官。」在此之前,徑山僧宗杲善於談禪理,跟他來往的人很多,張九成時常往來其間。秦檜怕他議論自己,讓司諫詹大方誣陷他與宗杲誹謗朝政,被貶到南安軍居住。張九成在南安十四年,常常拿着書讀到天亮。倚立庭下,時間長了兩個腳印依稀可見。廣帥送他籝金,九成說:「我怎敢收取。」全部歸還。秦檜死後,起用為溫州知州。戶部派官吏催交軍糧,人民深受其苦,張九成移送文書痛陳其弊端,戶部堅持不變,張九成就請求以祠祿官回家。數月後,病逝。寶慶初年,特贈太師,封崇國公,諡號文忠。[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