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寇準傳
宋史·寇準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帝久欲相准,患其剛直難獨任。景德元年,以畢士安參知政事,逾月,並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以集賢殿大學士位士安下。是時,契丹內寇,縱游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銳據要害以備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書一夕凡五至,准不發,飲笑自如。明日,同列以聞,帝大駭,以問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因請帝幸澶州。同列懼,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駕起。帝難之,欲還內。准曰:「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勿還而行。」帝乃議親征,召群臣問方略。
契丹既圍瀛州,直犯貝、魏,中外震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帝問准,准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軼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遂請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眾請駐蹕以覘軍勢。准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鎮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進?」眾議皆懼,准力爭之,不決。出遇高瓊於屏間,謂曰:「太尉受國恩,今日有以報乎?」對曰:「瓊武人,願效死。」准復入對,瓊隨立於庭下,准厲聲曰:「陛下不以臣言為然,盍試問瓊等?」瓊即仰奏曰:「寇準言是。」准曰:「機不可失,宜趣駕。」瓊即麾衛士進輦,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節選自《宋史》)
譯文
皇帝很久就打算讓寇準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剛直,難於獨自擔任。景德元年,任命畢士安做副宰相。過了一個月,一起任命他們兩人都做了宰相。寇準兼任集賢殿大學士,職位在畢士安之下。這時候,契丹入侵,放縱遊動的騎兵侵襲深州和祁州一帶,稍有點不利就退卻,徘徊往來,(好像)沒有打仗的意思。寇準說:「這是輕侮我們啊!要訓練軍隊,任命大將,挑選精悍的部隊,據守要害的地方,防備敵人。」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舉入侵,緊急的軍報一個晚上送來了五封,寇準不開封(看緊急軍報),飲酒談笑,和平常一樣。第二天,同列的人把這件事報告了皇帝,皇帝大吃一驚,向寇準問這件事,寇準說:「陛下想結束這件事,不超過五天就能辦到。」並趁機請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員害怕起來,想要退兵。寇準阻止了他們,叫他們駕車侍候皇到澶州去。皇帝對這件事很為難,打算回到宮裡去。寇準說:「陛下回到宮裡,我就見不到您了,國家大事可就完啦!請您不要回宮,還是到澶州去吧!」皇帝這才召集群臣商議親自出征的事,問有什麼計策。
不久,契丹圍困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貝州和魏州,朝廷內外都震驚恐慌起來。副宰相王欽若,是江南人,請求皇帝到金陵去;陳堯叟,是蜀地人,請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問寇準,寇準心裡知道這兩個人的陰謀,卻假裝不知道,說:「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的士氣,使敵人睏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問題在於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 就請求皇帝到澶州去。
於是到了南城,契丹的軍隊正在強盛的時候,大家都要求御駕暫時停留,觀察一下軍事形勢。寇準堅決請求說:「陛下不過黃河,那麼人心就更加不安了,敵人也不會驚懼害怕,這不是取得威信、決定勝利的行為啊!況且,王超領着強勁的兵力駐紮在中山,扼住了敵人的咽喉;李繼隆和石保吉分列強大的陣勢,扼住了敵人的左右手臂。四方各地軍事長官趕來增援的每天都有。為什麼疑慮而不前進呢?」大家議論起來都害怕(敵人),寇準極力爭辯,總是償能決定下來。寇準出來在屏幕間遇見了高瓊,對他說:「太尉您受了國恩,今天有意報答國家嗎?」(高瓊)回答說:「我是軍人,願意拚命。」寇準又入殿見皇帝,高瓊跟着站在庭下,寇準厲聲厲色地說:「陛下不認為我說的對,何不問一下高瓊等到人?」高瓊立即仰起頭來進奏道:「寇準說的是對的。」寇準說:「機會不可錯過,應當趕快駕車出發。」高瓊立即指揮衛士讓皇帝乘上車子前進,皇帝就渡過了黃河,坐臨澶州的北城門樓上。遠近的人們看見皇帝車上的傘蓋,跳躍着歡呼,聲音傳到幾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驚慌害怕,連陣勢都排不成了。[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