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呂頤浩傳
宋史·呂頤浩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呂頤浩,字元直,其先樂陵人。以李清臣薦,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 累官入為都轉運使。 既得燕山,郭藥師眾二萬, 皆仰給縣官,詔以頤浩為燕山府路轉運使。頤浩奏:「 開邊極遠,其勢難守,雖窮力竭財,無以善後。」 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願博議久長之策。徽宗怒,命褫職貶官。高宗即位,除知揚州。時苗傅、劉正彥為逆,逼高宗避位。頤浩至江寧,奉簡宗明受改元詔令,會監司議, 皆莫敢對。 呂抗曰:「 主上春秋鼎盛, 二帝蒙塵沙漠,日望拯救, 其肯遽遜位於幼沖乎? 灼知兵變無疑也。」 頤浩乃與張浚及諸將約,會兵討賊。頤浩曰:「今事不諧,不過赤族,為社稷死,豈不快乎?」浚壯其言, 即舟中草檄。
傅黨托旨請頤浩單騎入朝, 頤浩奏:所統將士,忠義所激,可合不可離。 傅等恐懼,乃請高宗復辟。頤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夾道聳觀,以手加額。二年,頤浩乃大議出師,而身自督軍北向。高宗諭頤浩、秦檜曰:「 頤浩治軍旅,檜理庶務,如種蠡分職可也。」 二人同秉政檜知頤浩不為公論所與多引知名士為助欲傾之而擅朝權高宗乃下詔以戒朋黨除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 頤浩屢請興師復中原,謂: 「太祖取天下,兵不過十萬,今有兵十六七萬矣。願睿斷早定,決策北向。 「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自江東再相,胡安國以書勸其法韓忠獻,以至公無我為先,報復恩仇為戒,頤浩不能用。 時軍用不足,頤浩創立江、 浙、湖南諸路大軍月樁錢,於是郡縣多橫賦,大為東南患雲。 (選自《宋史·呂頤浩傳》)
譯文
呂頤浩,字元直,他的祖先是樂陵人。因為李清臣的推薦,他擔任邠州教授,授任宗子博士。多次升官入朝任都轉運使。攻取燕山之後,郭藥師的二萬部隊,都依靠政府供養,詔令任命頤浩為燕山府路轉運使。頤浩上言說:「開拓極遠的邊疆,其勢難守,即使窮竭財力,也無法善後。」又上奏陳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廣泛徵求長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奪去他的職務。高宗即帝位,授任他為揚州知州。當時苗傅、劉正彥作亂,逼高宗讓位。頤浩到江寧,接到了簡宗(註:「苗劉兵變」,隆祐太后為穩定局勢,傳旨讓時年 2 歲的趙旉即位,是為簡宗,改年號為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
張浚、呂頤浩聞知後召集各地將領勤王平亂,重新扶持高宗趙構登基。趙旉退位,隆祐太后還政,趙旉從即位到退位共計 26 日)改年號為明受的詔令,正遇朝廷討論,大家都不敢開口。呂抗說:「皇上正當壯年,二帝流亡在沙漠,蒙受風塵,日夜期望被拯救,(皇上)哪裡會急着讓位給幼兒呢?可知兵變無疑。」頤浩於是與張浚及諸將相約,合兵討賊。呂頤浩說:「現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過被滅族而已,為國家而死,難道不痛快嗎?」張浚認為他的話很豪壯, 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苗傅的同黨假託聖旨請頤浩獨自騎馬入朝,頤浩上奏說,(我)所統率的將士,都是被忠義激勵來的,可以聚合不可分離。苗傅等人驚恐,於是請高宗復位。
頤浩帶領勤王護駕部隊入城,人民夾道圍觀,歡欣慶幸。二年,頤浩於是大力主張出師,並由自己親自督率軍隊攻向北方。高宗對頤浩、秦檜說:「頤浩主管軍事,秦檜治理政事,就像文種、范蠡那樣分職。」二人共同執政,秦檜知道頤浩不被輿論所讚許,就廣泛引薦知名人士幫助自己,打算傾軋呂頤浩而獨掌朝政大權。高宗於是下詔禁戒結黨,授任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頤浩多次請求興兵恢復中原,說:「太祖取天下,軍隊不過十萬,現在有軍隊十六七萬。希望聖斷早定,決策北伐。」頤浩有膽略,善於騎馬射箭,在國家艱難之際,人們十分倚重他。自從江南再度任相, 胡安國用書信(寫信)勸他效法韓忠獻,把大公無私當做根本,把報恩復仇當做警戒,頤浩沒有採用。 當時軍用不足, 頤浩創立了江浙、湖南諸路大軍月樁錢制度,於是州縣大多額外徵收賦稅,成為東南地區的大害。[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