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僖
生平簡介
宋僖師從楊維楨,1350年(至正十年)舉人,補繁昌教諭,未幾棄職歸里,授徒自給。1369年(洪武二年)應召入京修《元史》,《元史·外夷傳》均出其手。後參與編撰《永樂大典》。
事成歸隱餘姚東山,後征為福建主考。宋僖為官清正廉潔,著有《庸庵稿》等。
宋僖為官清正廉明,與名醫滑壽、高士丁鶴年為摯友,經常一起詩酒唱合。
四庫提要
元宋禧撰。禧初名元禧。後改名禧,字無逸,庸菴其號也。餘姚人。元至正庚寅中浙江鄉試,補繁昌教諭,尋棄歸。洪武初,召修《元史》。所撰《外國傳》,自高麗以下悉出其手。書成不受職,乞還山。復與桂彥良同徵主考福建。故《明史》列之《文苑》中,附見《趙塤傳》末。然集中《題桐江釣隱圖》有云:「黃冠漫憶賀知章,老病憐予簡書趣。」又《寄宋景濂》云:「當時十八士,去留各有緣。」而戴良贈以詩亦有「麥秀歌殘已白頭,逢人猶自說東周」之句。則亦沈夢麟、趙汸之流,非危素諸人比也。禧學問源出楊維楨。維楨才力橫軼,所作詩歌,以奇譎兀奡凌躒一世,效之者號為「鐵體」。而禧詩乃清和婉轉,獨以自然為宗,頗出入香山、劍南之間。文亦詳贍明達,而不詭於理。可謂善學柳下惠,莫如魯男子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庸菴文集》三十卷,又《庸菴詩集》十卷。自明以來,未有刊版,故流播絕稀。今浙江所采進者,乃其《詩集》,即《千頃堂書目》所云十卷之本,而《文集》則已久佚。惟《永樂大典》各韻內詩文並載,尚具梗概。以浙本相校,其詩惟多七言絕句四首、詞一首,其他轉不若浙本之詳備。疑編錄之時,多所刪汰。其雜文每題之下各載年月。檢勘皆至正間所作,而入明乃無一篇。當亦不免有所遺脫。然世無傳本,惟藉此以獲見一斑,尤不可不亟為甄錄。謹據浙本參互考證,仍編《詩集》為十卷,《文集》則別厘為四卷,又從《西湖志》補詩二首,《餘姚志》補文二首。統題作《庸菴集》,以備元末之一家焉。
歷史評價
《寄景濂學士》是宋僖記載修史方面的詩歌,詩云:「修史與末役,乏才愧君賢。強述外國,荒蹀僅成篇。
朱彝尊評日:「自《高麗傳》以下,悉無逸手筆,覽《元史》者,所當知也。
《姚江逸詩》載:「僖詩耍而不枯,熟而不庸。入香山之室,余從其族孫賓王得《庸庵詩集》十卷,再令其訪尋文集則不可得矣。一時交遊盛,風俗之厚,山水之華,酒痕墨跡猶可因詩以推尋其一二也。
傳世詩文
視頻
宋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宋僖詩文選集》首發,餘姚新聞網,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