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夜市发展过程
宋朝夜市 |
宋代夜市发展过程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之一,两宋在其三百年的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虽然从领土疆域上来说宋朝最为狭小的,但的商品经济发展却迎来了自己的兴盛阶段。尤其是在夜市上面,更是宋朝经济繁荣的最好体现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宋朝的夜市。[1]
一、有关宋朝夜市繁荣的具体表现 1、商业交易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在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原因,导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那时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就算是想要在夜晚再进行活动,受限于高昂的照明费用,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家只能望洋兴叹,放弃所有打算。
另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普遍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如唐朝、宋朝这般政府推行政策来扶持商业发展的时代终究还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发展就陷入了较为困难的时期,商人的商业贸易行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夜市这种活动,不仅在时间上要求是在晚上,在大环境上更是需要一个商业大繁荣的背景,这就为其的出现及后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虽然现如今有关于夜市的起源并无太过确切的定论,甚至学界对于夜市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如果观察古籍,我们却能够发现中国历史上对于夜市活动的记载其实相当之早。
在西汉贾谊所写的《新语·离事》当中,曾有着这样的描述:“扶风漆县之那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
其中所指的夜市,就是说的夜间贸易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夜市活动并不广泛,仅仅只能算是某一地的特别风俗而已,因此不具有普适性。直到数百年后的唐朝晚期,夜市活动才开始大规模出现于各个地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场景。
宋朝时期,夜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政府明文规定当中允许存在的事物,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连京城当中的夜市开放条件都已经如此宽松,其余地区更是不必多说。
另外,在唐朝之时,商品交易当中的空间限制也已经在逐渐被废除,最终到宋朝才彻底被打破。
因此,宋朝夜市的进行是一项中国商业发展历史上的突破,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中国商业贸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重大进步。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的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成就了宋朝人繁华的夜生活:“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2、夜市的具体项目相当丰富
在宋朝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宋朝社会内部的各个行业也纷纷兴起,呈现出一种百业待兴的局面。
其中不仅有着占据固定店面的商家,也有着挑担行走、沿街叫卖的小贩,各种喧闹声交杂,尤其是饮食业,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表现出异常兴盛的状态:“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斌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物还跟随季节的变化而在种类上有所变化,可谓是极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正是在这种商业繁荣的背景下,商户们为了争取客源,开始在打广告上花费心思,反倒促进了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
另外,当时宋朝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娱乐场所,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妓馆和勾栏瓦肆。妓馆内部,大量妓女们各显身手,用以吸引客人,包括吹箫、弹阮、息气、锣板都是她们的表演项目。似乎没有一技之长,连当妓女都是个难事。
另外,这些妓馆还分为不同档次,在消费较为高昂、整体档次也较高的妓馆,酒客们可以随意任命一位妓女进行表演。而在档次较低的妓馆,其中也不乏不请自来的妓女,可以说是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妓女并非单纯指那种卖身的妓女,卖艺不卖身的也大量存在,她们仅仅只是歌唱助兴而已。
相比之下,勾栏瓦肆则要“纯洁”得多。在缺乏娱乐活动的古代社会,去往勾栏瓦肆看艺人进行表演,可谓是一天之中的一大乐趣。在这些场所内,包括戏曲、杂剧、皮影戏在内的诸多表演形式汇聚一堂,最大限度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和注意,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如此卖力的表演之下,不少戏曲班子成为高质量的代表,如位于东京东脚街楼的桑家瓦斯便是收获了广泛好评,是当时宋朝东京市民的主要选择。
正是由于这些民间表演艺人的出现,为中国戏曲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社会的主流文化活动不再仅仅是跟随宫廷潮流,这也是市民阶层的表现之一。
最后,除了这种日常经营性质的夜市外,节日性夜市更是繁荣无比。在重视传统的中国,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怀念先人的重要方式,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同时也是大部分普通人一年之中难得的放松机会,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此时夜市的规模便进一步扩大。
在《曲淆旧闻》这本书中,曾对寒食节时的夜市有着这样的描述:“寒食前后,西湖内画船布满,头尾相接,有若浮桥……路边搭盖浮棚卖酒食,也无坐处,又于赏茶处借坐饮酒。”
即便是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乃至皇帝,在这时也会选择与民同乐,这更能使节日的庆祝气氛也达到高潮。而那句流传千古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辛弃疾写于元夕节,从侧面反映出节日时夜市的热闹。
二、宋朝夜市的繁荣有其背后的社会因素 纵观两宋三百年,三冗问题几乎贯穿始终,成为制约宋朝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宋朝统治者选择了分权制衡的方式,即将一份政治权力分别给予不同的官员。
诚然,这样的方式对稳固宋朝的统治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宋朝却为此不得不设立大量的官员和行政机构,这使宋朝的政府显现出十分臃肿庞大的状态,也为宋朝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巨大压力。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人才纳为己用且安抚广大落第考生,宋朝不仅在科举考试的人员录取数量上在历朝历代当中都算庞大,甚至还专门创设了特奏明这种给落第考生一定待遇的制度,这就是宋朝的冗官现象。
从立国开始,宋朝就定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使宋朝国内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体现于声名上,更体现在实际的物质待遇上。
日常丰厚的俸禄尚且不说,各种节日补贴、消费补贴更是数不胜数,这对宋朝政府来说很难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便是宋朝的冗费现象。
最后,每到天灾人祸、流民大量出现的时期,为了防止这些流民聚集起来成为反抗宋朝统治的起义军,宋朝统治者就会选择将其中的年轻力壮者收纳进入军队当中,极大增加了宋朝的军队人员数量。
再加上外部复杂的政治形势,即便明知自己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宋朝政府依然不敢轻易裁军,只能照常发放军饷,这就是宋朝的冗兵现象。
除了宋朝本身的制度问题外,宋朝对外关系上的失败也是一个因素。无论是之前的澶渊之盟,还是之后的重熙增币,抑或是后面的绍兴和议,都要求宋朝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供给大量钱财和物质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北宋军队数量众多,但正是由于其中充斥着诸多流民,导致北宋军队的整体素质偏低,实在难以完成对外作战的任务。
此后随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在土地更为狭小、外部军事压力却更大的情况下,宋朝政府对于经济的需求程度继续提高,不得不大力推动商业的发展以维持政府的日常运转。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朝夜市的发展才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状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