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書·沈亮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目錄

原文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學,善屬文。未弱冠,州辟從事。會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糾劾免官,又言災異,轉西曹主簿。時三吳水淹,谷貴民飢,刺史彭城王義康使立議以救民急,亮議曰:「東土災荒,民凋谷踴,富民蓄米,日成其價。宜班下所在,隱其虛實,令積蓄之家,聽留一年儲,余皆勒使糶貨,為制平價,此所謂常道行於百世,權宜用於一時也。又緣淮歲豐,邑富地穰,麥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賦,仍就交市,三吳饑民,即以貸給,使強壯轉運,以贍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餌所資,尤宜禁斷,以息游費。」即並施行。

襄陽地接邊關,江左來未有皇子重鎮。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為撫軍將軍、雍州刺史。以舊宛比接二關,咫尺崤、陝,蓋襄陽之北捍,且表里強蠻,盤帶疆場。以亮為南陽太守,加揚武將軍。邊蠻畏服,皆納賦調,有數村狡猾,亮悉誅之。遣吏巡行諸縣,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蠲:jun,免除)養。耆年老齒,歲時有餼。時儒學崇建,亮開置庠序,訓授生徒。

郡界有古時石堨(堨:è,堰),蕪廢歲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竊見郡境有舊石堨,區野腴潤,實為神皋,而蕪決稍積,久廢其利,凡管所見,謂宜創立。」世祖許之。又修治馬人陂,民獲其利。在任四年,遷南譙王義宣司空中兵參軍。隨王誕鎮襄陽,復為後軍中兵,領義成太守。

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後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時年四十七。

譯文

沈亮,字道明,節操清廉,篤思好學,擅長寫作。未成年時,本州便徵召他擔任從事一職。會稽太守孟顗在郡中不守法紀,沈亮檢舉彈劾他,而被罷免官職,又上書陳說天文地理的災難異常現象,轉任西曹主簿。當時三吳發生水災,糧價昂貴,百姓飢餓。刺史彭城王劉義康吩咐部屬獻計獻策,解決百姓的疾苦,沈亮獻策說:「東邊三吳發生災荒,民生凋敝,糧價高漲,富人屯積糧食,使價格一天天上漲。朝廷應該命令下屬,查明貧富的虛實情況,命令廣有積蓄的富戶,允許他們留下一年的儲糧,其餘糧食都要賣出來,從而穩定糧食價格,這是可推行於千百年間的好方法,暫時適宜用於這一個時期。另外,因為淮河流域今年豐收,城鎮富裕,土地肥沃,麥子已經豐收,粟米也將成熟,可以分出一部分抵稅,在互市交換,凡是三吳的饑民,就借貸給他們錢財,讓強壯勞力轉運糧食,來贍養年老衰弱的人(幫助渡過難關)。酒只是喝着舒服(酒不過是喉舌的享受之物),但並非必須進食的東西,尤其應該禁止,杜絕投機營利的行為。」他的這些建議立即都被採納實行。

襄陽與邊關相接,從江左建制以來,從未有皇子出鎮此州。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外擔任撫軍將軍、雍州刺史。因為老宛城近鄰兩關,與崤山陝縣相隔很近,是襄陽北邊的屏障,加上這一帶內外都有強蠻之人,盤踞邊疆之上。世祖任命沈亮擔任南陽太守,加揚武將軍。邊區強蠻之人非常敬畏佩服沈亮,都積極繳納賦稅,有幾個村的村民非常狡猾,沈亮將他們全部殺死。他又派遣官員巡視各縣,對縣中不能養活自己的孤寡衰病者,官府都免除他們的賦稅並施以救濟。他對年老者,每年都有饋贈。當時儒學興盛,沈亮開辦學校,收學生授課教化。

郡內有個古時石堰,年久荒蕪,沈亮上告高祖請加以修制,他說:「我看到本郡境內有舊石堰,那一帶土地肥沃,確是一塊寶地,但是荒廢太久無人耕耘,我的意見,是應加以重新改造。」世祖同意了沈亮的建議。沈亮又修造馬人陂,當地人民獲得很大好處,他任期四年,升任南譙王劉義宣司空中兵參軍。隨王劉誕鎮守襄陽時,沈亮再當後軍中兵,兼任義成太守。

沈亮做官清正廉潔,很受文帝稱讚,賜給他車馬玩具服裝,前後無數。每有遠方貢獻稀奇器物,也賜一些給他,另外又賜給沈亮二千卷書籍。二十七年,在任上去世,當年四十七歲。[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