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劉延孫傳
宋書·劉延孫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目錄
原文
劉延孫,彭城呂人。初為彭城王義康司徒行參軍。時索虜圍縣瓠,分軍送所掠民口在汝陽,太祖詔世祖遣軍襲之。議者舉延孫為元帥,固辭無將用,舉劉泰之自代。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孫官。世祖即位,以為侍中,領前軍將軍。下詔曰:「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恥以眇眇之身托於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勛樹良永寧世烈,侍中延孫率懷忠敏,器局沈正,可封東昌縣侯,食邑二千戶。」臧質反叛,上深以東土為憂,出為冠軍將軍。事平,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誅賞。仍徙為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為侍中。素有勞患,其年增篤,詔遣黃門侍郎宣旨問疾。先是,高祖遺詔,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
延孫與帝室雖同是彭城人,別屬呂縣。劉氏居彭城縣者,又分為三里,及呂縣凡四劉。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延孫於帝室本非同宗,不應有此授。時竟陵王誕為徐州,上深相畏忌,遷之於廣陵。廣陵與京口對岸,欲使腹心為徐州,故以南徐授延孫。三年,竟陵王誕有罪,不受征,延孫馳遣中兵參軍杜幼文率兵起討。誕遣使劉公泰齎書要之,延孫斬公泰,送首京邑。五年,詔延孫曰:「舊京樹親,由來常准。卿前出所有別議,今此防久弭,當以還授小兒。」征延孫為侍中。延孫疾病,不任拜起,上使於五城受封版。明年,卒,時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詔曰:「故尚書左僕射延孫,風局簡正,體識沈明,幾將二紀。考終定典,宜盡哀敬。」又詔曰:「故司徒文穆公延孫,居身寡約,家素貧虛。葬送資調,固當闕乏,可賜錢三十萬,米千斛。」
譯文
劉延孫,彭城呂人。最初他擔任彭城王劉義康的司徒行參軍。當時,索虜圍困縣瓠,分派各軍押送掠奪的人口到汝陽,太祖詔令世祖派軍隊襲擊。決策的人推舉延孫為元帥,延孫說自己沒有將領之才而極力推讓,舉薦劉泰之代替自己。劉泰之進兵後,太祖大怒,免去劉延孫的官職。世祖即位,任命他為侍中,領前軍將軍。下詔說:「朕藉助眾位賢能的大力,洗雪莫大的恥辱,從微末之人,託身於諸王公之上。思量如何策封功勳、獎勵良臣,使聖明之世永保太平。侍中劉延孫胸懷忠誠明敏,器量大而且深沉公正,可以封東昌縣侯,食邑二千戶。」臧質反叛,皇上為東部國土深感憂慮,派劉延孫任冠軍將軍。叛亂平息後,朝廷派遣他到江陵,判別臧質叛亂中江陵官員的表現,從惡者誅殺,不從者獎賞。又遷任雍州刺史,因為患病未上任。他留在京城擔任侍中。他平常患有勞疾,這年病情加重,皇上詔令黃門侍郎宣告旨意,問候病情。
先前,高祖有遺詔,認為京口是戰略要地,離京城很近,如果不是宗室近親,不准任長官。劉延孫與皇室雖然同是彭城人,但戶籍另屬呂縣。劉氏住在彭城縣的又分為三里,加上呂縣共有四劉。四劉雖然同為漢代楚元王之後,但從來不曾排輩論宗。劉延孫同帝室本來就不是同宗,不應該授予這一職務。當時竟陵王劉誕擔任徐州刺史,皇上對他很畏懼猜忌,把他遷往廣陵。廣陵與京口隔江相望,皇上想讓心腹擔任徐州刺史,因而授予劉延孫南徐州刺史一職。三年,竟陵王劉誕有罪,不受皇上徵召,劉延孫立即派中兵參軍杜幼文率兵討伐。劉誕派遣使者劉公泰攜書信約他同時反叛,劉延孫斬殺劉公泰,將其首級送往京城。
五年,詔令劉延孫說:「過去京口由皇親鎮守,是一貫的規定。你過去出鎮京口,是另有緣故,如今對劉誕的防備早已消除了,應當將這一職務授給我的兒子。」召劉延孫入朝任侍中。劉延孫患病,不能起來拜官,皇上讓他在五城接受封版。第二年,劉延孫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皇上很惋惜他,下詔說:「已故尚書左僕射劉延孫,風度氣量簡樸純正,行止見識深沉明敏,將近二十四年。參照善終的定典,宜盡哀悼崇敬之情。」又下詔說:「已故司徒文穆公劉延孫,立身節儉簡樸,家中平素貧寒睏乏。送葬的資財,想來當有缺乏,可賜錢三十萬,米千斛。」[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