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馬爾羅
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1901年-1976年),小說家,評論家。他天性能說會道,口若懸河,卻從來不談自己的出身家庭和早年生活,終其一生要人相信他生來就是個成年人。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逝世後安葬於先賢祠。[1]
目錄
成長背景
安德烈·馬爾羅1901年出生在巴黎,由3位女性,即外祖母、離異的母親和姨母撫養成人。巴黎特有的文化、藝術氣質陶冶了他求新、求異、求變革的思維方式,少年馬爾羅對文學、對時事政治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後來他就讀於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常常通過寫文章和具體的行動積極參加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重大活動。他的早期作品均以遠東為創作背景,描繪了東方民族面對痛苦和死亡所表現出的從革命求尊嚴的強烈願望以及對自由和友誼的熱切追求。30年代後,他的目光轉向了歐洲的左派運動。
1923年,他偕同第1個夫人去遠東遊歷。這一時期,他和當時越南、中國、蘇聯的革命者有過頻繁接觸。廣州起義失敗,國共兩黨聯合破裂以後,馬爾羅於1927年返回法國。他和高尼利昂·莫利尼策劃對沙特阿拉伯進行了1次襲擊,弄走了帕米爾地區哥特式的佛教藝術品,於1932年在《新法蘭西雜誌》社展出。之後,他與另一作家安德烈·紀德極力替被德國納粹分子誣告為縱火焚燒國會大廈主謀的保加利亞革命領導人季米特洛夫辯護。這時,他被選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1936年,他加了支援西班牙共和國的國際縱隊,擔任外國空軍部隊的總指揮。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爾羅領導好幾支游擊隊,在1945年解放阿爾薩斯的戰役中,擔任阿爾薩斯·洛林縱隊總指揮。
法國光復後,他在政治上一直與戴高樂將軍緊密地站在一起。1945年~1946年,擔任新聞部長。1947年~1952年間,是人民聯盟的全國代表。1958年6月1日起擔任法國總統府國務部長,後兼任文化部長。
發表作品
1921年,22歲的馬爾羅首次發表一部詩體小說《紙月亮》(Lunes en papier)。這部小說意境朦朧,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1926年出版一部哲理性小說《西方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l』Occident),書中粗略地敘述一種歷史哲學概念,後來他在其他著作中又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和發揮。1928年和1930年,他分別發表了兩部小說:《勝利者》(les Conquérants)和《王家之路》(La Voie royale)。前一部曾獲聯合文學獎,作者描寫了1925年在中國爆發的有名的省港大罷工,其中塑造了一名非凡的革命者加林的形象。在後一部著作中,主人公陪肯尋找隱匿在亞洲叢林裡的廟宇,雖然那裡景物有了變化,但主人公的性格毫無改變,還是那樣悲觀失望,那樣愛好參與鬥爭與反抗,並同樣抱着一種清醒的浪漫主義情緒。
獲文學獎
1933年,馬爾羅發表小說《人類的命運》(la Condition humaine)。此書是他的一部傑作,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並被列入「20世紀的經典著作」,本來不大出名的馬爾羅也一躍而跨入「法國第1流大作家」的行列。小說的開頭就非常精彩,故事發生地點在中國,描寫了蔣介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衝突,後者不惜犧牲生命、前仆後繼地與蔣介石進行了殊死的搏鬥。
人物思想
對藝術的思考
安德烈·馬爾羅的文學理念和他對藝術世界的長期思考都是對藝術創造的重新詮釋,他給藝術形式賦予了新的含義。作為小說家和藝術批評家,安德烈·馬爾羅十分成功地把藝術家的敏感性、其天生的表達能力與造型藝術緊密地、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他在創作中非常重視使用那些表達色彩和形式的詞彙。安德烈·馬爾羅的小說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從他的作品中人們能夠讀出一個幻想的世界,一個用語言描繪出來的富有造型美的藝術世界,一個以異常沉重的目光關注人類狀況的人道主義的世界。然而,藝術形式始終是馬爾羅哲學文化視野中的主要內容。他對藝術的思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藝術世界表達的是個人對人類命運的超越,藝術應該面對惡魔般的虛無世界,自己創建一個價值世界,用以證明人更偉大,從這個意義上看,人能夠戰勝命運。藝術即反命運。
2、創造行為表現了人類對虛無和荒誕提出的質疑。正是人類創造的藝術作品延續了人類的聲音,藝術使人類不朽。
3、20世紀藝術的根本思想在於尋求純粹的形式,現代藝術是一種「詩意」的藝術,表達的是藝術家對世界獨特的看法。
4、否定虛無,拒絕死亡,藝術必然引導人類超越自我,超越時限,走向永恆,而形式創造正是通往「絕對」的一枚硬幣。
5、死亡使生命顯得如此荒誕,使生命顯得如此脆弱,沒有意義。但是,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因此人必須通過自身的創造性勞動賦予生命一個意義。
在馬爾羅的作品中,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對藝術思考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文學和藝術的主題並不局限於家庭和個人背景,它擴大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思考。它向人類的命運發問,對以人類的存在為基礎的思維模式質疑。
藝術是使人類生命不朽的內在動力
總之,如同馬爾羅多次對藝術所下的定義那樣,藝術是「反命運」,是生命的一個更為強烈的、一個更為持久的形式,是使人類生命不朽的內在動力。因為,最終「曾被人們當作一種職業訓練活動的藝術家的創造,變成了能夠觸及死亡的神秘能力的訓練活動,因為,它代代相傳,越來越顯示出不朽的品性」。馬爾羅就這樣賦予了藝術創造一個全新的意義,並且創造了一個不同的小說類型,其中包含的哲學、美學和道德思想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有關評價
馬爾羅始終是一位緊跟時代潮流的傾向性作家,他在1935年出版的小說《輕蔑的時代》(Le Temp du mépris)中,記錄了希特勒造成的駭人聽聞的可怕情景。1937年完成的名著《希望》(l』Espoir),他用華麗的抒情般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在西班牙反對佛朗哥的鬥爭歲月。
他在1967年出版了《反回憶錄》(Les Antimémoires)第1卷。他以華麗的筆調寫下了自己一生中異常豐富動盪和戲劇性的經歷,其中有個人的生活經驗,與別人的會晤以及他對人物和事件的評論。
視頻
安德烈·馬爾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安德烈·馬爾羅:人與文化 ,bilibili,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