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城市(英語:Anseong)是韓國京畿道南部的一個城市。東鄰利川市,西與平澤市接壤,南邊是忠清南道天安市西北區及忠清南道陰城郡和鎮川郡,北邊是龍仁市。[1]

目錄

地理位置

安城市位於韓國京畿道的最南端,西有平澤,東北有利川,南有天安,北有龍仁。公路西邊有京釜高速公路,東邊有中部高速公路,東西貫通着平澤-陰城間高速公路,同時還有17線、38號線、45號線國道經過,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衝地。安城市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27˚ 06′,北緯36˚ 54′。

高句麗時代 - 安城被稱為奈兮忽。新羅景德王朝 –改稱為白城郡。高麗初 – 稱為安城縣。高麗顯宗9年 –吏屬水州(現水原)後轉為吏屬天安府。朝鮮時代 –改稱為安城郡後分割襄陽,設立陽智縣。朝鮮太宗13年 –從忠清道移管至本道。

近現代

1914.03.01

根據府令第111號(1913.12.29公布)統一安城、陽城、竹山等3個郡後設立安城郡。

1963.01.01

根據法律第1175號(1962.11.21公布)龍人郡古三面編入安城郡。

1983.02.15

根據大總統令第11027號(1983.01.10公布)安城郡大元谷面龍耳里、竹柏里、青龍里、月谷里和孔道面所仕里編入平澤郡平澤邑。

1987.01.01

根據大總統令第12007號(1986.12.23公布)寶蓋面陽福里的一部分編入金光面, 三竹面南楓里、東平里、加峴里編入寶蓋面。

1992.09.30

根據安城郡條例第1423號(1992.09.30公布)將二竹面改稱為竹山面。

1993.04.08

根據安城郡條例第1443號(1993.04.08公布)大德面干芝里的一部分、大德面小見里的一部分編入安城邑。

1997.06.06

根據安城郡條例第1629號(1997.05.07公布)寶蓋面2個裡(加士里、加峴里)和大德面3個裡(茅山里、干芝里、小見里的一部分)編入安城邑。

1998.04.01

根據法律第5458號(1997.12.07公布)升級為安城市,設立都農複合市。將安城邑改稱為3個洞(安城1洞、安城2洞、安城3洞)。

2001.06.01

根據安城市條例第333號(2001.05.29公布)將孔道面升級為孔道邑。

地形

從整體上來看,安城地區東北海拔高,且向西南方向形成緩慢的斜坡。貫穿南北的車嶺山脈將此地區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側有清美川,西側有安城川、鳥嶺川和漢川會合,流入西海。南側的端雲山(547m)像屏風一樣成為忠北及忠南的分界線。西南方有晚期形成的丘陵,因河川的長期衝擊,形成較為寬廣的平原。

地勢

車嶺山脈上的德成山位於忠清北道鎮川,德成山有三個支脈,西側有端雲山(547m),東側有白雲山(345m)、馬耳山(471m),剩下的支脈向北部延伸,其中在安城市內中心的有飛鳳山(230m),還有時宮山(514m)、天德山(355m)、德岩山(163m)、高城山(298m)和白蓮峰(239m)等。

山區的面積占整個安城市的52%左右,自侏羅紀時期以後的長時間的侵蝕,大部分為海拔500m左右的丘陵。

地質條件

安城市的大部分地質是侏羅紀時期的花崗岩,但是在南部部分地區出現有前寒武紀時期的片麻岩地質,北部的部分地區有片岩群。在竹山面、金光面、瑞雲面的頁岩及砂岩的交互層是在前寒武紀時期所形成的,後通過片麻岩化,形成了當前的岩層。此處的片麻岩為中粒質,薄片層較為發達。

安城市位於韓國的中部地區,它呈現出介於北部和南部之間的氣候特徵。車嶺山脈下的寬廣平原,決定該地區的氣候特徵。

氣溫

韓國的氣候特徵為夏季高溫潮濕,冬季溫低乾燥,年溫差較大,整體上是大陸性氣候。8月份的平均氣溫為南部地區是26℃,中部及西北部是24℃,全國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氣溫相當低。在冬季,濟州島的最高氣溫為5℃~6℃,南海岸為0℃~2℃,中部地區為-2℃~-6℃。

降水量

安城市的近10年間('90~'99)的年平均降水量為1,315.7mm,適合於水稻及其它作物的栽培。尤其是水稻,一般需要1,000mm以上的年降水量,而安城市正滿足了這樣的條件。大部分降水集中在水稻的生長期,即6、7、8月份,因此適合生產優質的「京畿大米」。

季風

與韓國的其它地區一樣,安城市受到季風的影響較大。冬季有來自大陸的寒冷而乾燥的西北季風,因此,冬季天氣晴朗,但相當寒冷。西北季風一般每年從9月份開始,在下一年1月份達到最強之後於下一年3月份左右退去。

友好城市

大韓民國京畿道安城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綏化市以及廣東省河源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視頻

安城市 相關視頻

韓國京畿道中文城市宣傳片
韓國京畿道簡介

參考文獻

  1. 安城市,博雅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