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2010年5月1日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景泰。該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課題的研文。[1]

[]

目錄

序言

聽說湯景泰博士的學位論文即將出版,對此,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所以,他向我索序,我也就答應了。 自2000年秋季起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來,在為每屆學生所開設的課程中,均有「中國近現代作家研究(胡適研究)」的選修課,因為在我看來,對當代青年學生(尤其是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生)來說,閱讀、認識胡適的作品並進而理解胡適的思想具有多重意義。雖說各屆學生都對該課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學得很認真,而且作為考試的課程論文也都寫得不錯,但在選擇畢業(學位)論文的課題時,卻往往更關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另一些作家作品(雖然我對此是表示尊重並支持的),唯有於2008年夏季畢業的湯景泰同學,敢於確定以胡適的作品和思想為研究對象,儘管他知道,這一研究對象的複雜性和研究的難度明顯地超過其他課題。所以,當年在他和我最終討論確定這一論文選題時,他對這一選題的學術意義的理解以及相應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聽他表示有信心寫好論文時,我也就放心了,相信以他平時的刻苦學習精神和嚴謹踏實的學風,以及已有的學術訓練和前期的學術準備(如對於研究對象的整體認識和對相關學術背景資料的熟悉與掌握程度),是完全能夠寫出一篇紮實且多有新意的學位論文的。

作者簡介

湯景泰,1981年出生於孔孟之鄉,先求學於齊魯大地,後就讀於淞滬之濱。2008年在復旦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

文摘

五四運動爆發後,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的21、22、23號上接連以特大號字標出「山東問題」,辦成了「山東專號」,第22號還附出「對於北京學生運動的輿論」特別附錄。對於陳獨秀的積極表現,朋友們都很擔心,勸他早日南下。但陳獨秀不聽,並於6月8日又發表《研究室與監獄》,表示了誓死的決心。文中說:「世界文明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人監獄,出了監獄就人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①不久,他和李大釗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並交由胡適譯成英文。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新世界散發這份《宣言》的時候,被京師警察廳逮捕。消息傳開後,同鄉及好友努力奔走各方營救,其中簽名上書營救陳獨秀的安徽同鄉就有為「新青年派」所反對的桐城派文學家馬其昶與姚叔節。「國故派」的劉師培知道了消息之後也不顧病體虛弱,積極聯繫北京各大高校的教授,聯名致函京師警察廳,要求保釋陳獨秀。為營救陳獨秀而奔走呼號的也不僅僅是他的安徽同鄉和朋友們。6月13日,《晨報》、《北京日報》率先報道了被捕消息,引起舉國輿論的一致聲討。14日,上海《民國日報》全文轉載《北京市民宣言》,15日又發表《北京軍警逮捕陳獨秀黑暗勢力猖獗》的述評。與此同時,上海的各大報紙,如《申報》、《神州日報》、《時事新報》、《時報》等各大報紙都紛紛發表消息、評論。孫中山也向北洋政府代表施壓,要求釋放陳獨秀。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2005年9月,我進入復旦中文系,師從朱文華先生。朱先生是大陸胡適研究界的拓荒者之一,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那種乍暖還寒的時候,他就已經踏上了胡適研究之路。通過朱先生開設的相關課程,我迅速對胡適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確定為自己的博士論文課題。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朱先生30年的胡適研究經驗成了對我隨時敞開的寶庫,不斷幫助我深化拓展自己的寫作思路。論文完成之後,論文評閱老師和答辯老師又提出了許多極富啟發性的意見,促使我對論文進行修改完善。2008年9月博士畢業後,在童兵先生與張濤甫先生的幫助下,我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在劉海貴先生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通過劉先生的悉心幫助以及眾位老師的指導,我又得以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本課題的研究。但是由於相關資料的缺乏、本人學養積累的不足以及其他一些條件的限制,本書還存在着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懇請專家學者多多批評指正! 本書能夠出版也實現了自己的一樁心愿,衷心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老師、朋友,同時感謝為本書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的段志洪社長與張玉亮編輯。 最後,感謝始終給予我支持的妻子崔妮女士和一直默默關心着我的家人們。

內容簡介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適的言論寫作研究)》內容簡介:自2000年秋季起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來,在為每屆學生所開設的課程中,均有「中國近現代作家研究(胡適研究)」的選修課,因為在我看來,對當代青年學生(尤其是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生)來說,閱讀、認識胡適的作品並進而理解胡適的思想具有多重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