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通行於寧波大部分地區以及舟山群島全境。其分布的主要地域為唐朝民國時期的寧波府域,包括現寧波市所屬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北侖區、鄞州區、奉化區、象山縣和餘姚市丈亭、陸埠以東,慈谿市觀海衛鎮以東及寧海縣岔路以北地區,以及舟山市全境。餘姚、慈谿兩市西部地區(原紹興府餘姚縣)屬臨紹小片,寧海縣岔路以南屬台州片。寧波和舟山兩市轄地內,諸口音十分接近,內部一致性很高。寧海、象山兩縣是寧波話和台州話的方言連續體,兩者沒有明顯分界,現公認的大致分界是從寧海縣岔路鎮到象山縣石浦鎮一線。寧波話分布區內有慈谿觀海衛鎮的燕話(屬閩語)與象山縣爵溪街道的爵溪話(屬官話)兩個歷史方言島,舟山海島有零星閩語人群分布。隨着近代移民的關係,寧波話對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上海話也有較大影響,「阿拉」一詞即出自寧波話[1]

目錄

寧波方音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分布在寧波市六區 (海曙區,江北區,北侖區,鎮海區,鄞州區,奉化區)、象山北部、寧海西北部、餘姚東南部、慈谿東部,舟山大部分地區等,使用人口約500萬。各土語十分接近,內部一致性也很高。餘姚大部和慈谿西部被劃分為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臨紹小片。

吳語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以南地區,位於今蘇南、上海浙江及鄰近地區,稱「吳越語」[2],簡稱為「吳語」,是因為吳語是從古代的吳郡、吳興郡、會稽郡等「三吳」(郡治分別在今蘇州、湖州、紹興)地區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寧紹平原發展起來的。習慣上俗稱「江南話」、「江浙話」。吳語是漢語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習用的漢語方言。現代的吳語,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數現代漢語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保持了濁音和清音聲母的分別,所謂「濁音」,濁音的發音需要振動聲帶,比如英語中的b、d、g、z都是和吳語一樣的濁音,普通話的b、d、g、z則是清音。

語音

如果從語音學的角度看,方言的語音特色更多地表現單音詞和雙音詞上,它會更富有個性地表現出「讀音」的地方性,或者說與普通話的區別,但是,這一區別會帶來書寫上的困難。好在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的中古音,藉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准。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視頻

寧波話 相關視頻

跟我學寧波話一
寧波話配音 《不差錢》改編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