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寧河縣教堂地處天津市東北部,緊鄰濱海新區的生態區,有馳名全國的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年來基督徒人數發展迅速,全縣基督徒人數達千人以上,平時分散在十幾個村落的家庭中聚會,鑑於異端、邪教活動頻繁,常常攪擾教會,為了便於教會管理,天津市基督教兩會利用拆遷的有利時機,與寧河縣政府經過多年的協調、當地信徒多方禱告,最終促成建堂事宜。

天津市基督教會兩會於2014年7月29日上午九時,在天津市寧河縣舉行獻堂典禮。天津市基督教兩會主要負責人及郊縣教會同工參加了獻堂典禮。

天津市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副會長毛雅君牧師在證道中勉勵寧河縣廣大基督徒教內要合而為一,彼此相愛,共同興旺主的福音,建立基督的身體。教外要愛國守法,榮神益人,使寧河教堂成為金登台。

如今的寧河縣基督徒告別了簡陋狹小的矮屋,遷進了寬敞明亮且設施齊備具有現代化辦公條件的禮拜堂,總占地面積由原來的七十多平米擴大到現在的兩千餘平米,面積增加了近三十倍。

寧河教堂交付使用不但滿足了廣大基督徒的聚會需要,還可以此為基地,培訓義工,發展公益事業,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寧河縣教堂的落成使廣大基督徒看到了神對天津教會的祝福,寧河縣的廣大基督徒充滿了感恩之心。寧河教堂獻堂慶典使天津基督教堂的數量增加到八座。

目錄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