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姓
宁姓,中国姓氏,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今宁姓多为宁(nìng)姓所改,但宁(nìng)姓与宁(nìng)姓原为二姓,将宁姓写作宁姓也是错误的,简化字方案中,只规定"宁"简化为"宁",而"宁"作为姓字,并没有被简化。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实施的"汉字编码字符集",就保留了"宁"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 2009年,国家语委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也为"宁、泛、仝、溪、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宁: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作为姓氏,宁与宁读音不同。东汉《说文解字》中"宁"字音为"乃定切"、"宁"字音为"奴丁切",对应的拼音分别是nìng和níng,历代辞书也是沿用这两个读音。 今部分由宁姓所改的宁姓已恢复原姓宁,现中国境内汉族使用宁姓大部分采用nìng读音,少数民族改宁姓读níng。在《现代汉语词典》仍将宁姓注níng音。
目录
宁氏源出
源流一
源于宁(nìng)姓的错误化简,宁姓起源见词条"宁姓"。
宁(níng)、宁(nìng)本一姓,春秋时卫大夫宁俞之后,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源流二
误传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但已有考古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实为秦宪公,将"宪"错为"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镈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宁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宁氏源于秦宁公"这纯属以讹传讹两千多年的误传,应予废止,也尚未发现源自嬴姓宁氏族谱。
源流三
出自后周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
源流四
(注:以下姓氏为少数民族宁姓与汉族宁姓不同源,读音也不同,不可混淆。)
源于满族。
①满族宁古塔氏(又做寗古塔、寗吉塔 、宁塔,锡伯族姓氏作宁武图),原系地名,后以地名为氏。凡八派,出宁古塔、绥分、讷殷、虎尔哈、和佟吉、倭济、萨鲁城新村、哈达等地,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刘氏。
②满族宁佳氏。世居宁古塔,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
③承德满族宁姓是镶白旗满洲嘉木湖伊尔根觉罗氏。远祖"纳木占巴颜"之弟"噶哈善哈思瑚"是嘉木湖城的领主,为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的主要联盟部落首领之一,为清代第一额驸。
后其家族几经起落,由镶黄旗改隶镶白旗乃至散布各旗皆有,而乾隆年间宁安为笔帖式,其携子弟一支则移居承德,到宁安曾孙辈始随名冠汉姓,形成了承德满族宁氏的主体。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
①蒙古族宁佳特氏(与满族宁佳氏同源),世居察哈尔,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氏。
②蒙古族俄格德格氏,系斡亦剌惕氏分支,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
③蒙古族宁嘎德氏(又作宁嘎惕),一以山名为氏,二出自囊嘉台,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王氏。
④蒙古族吉喇特氏(又作吉雅特、吉雅德 ),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姓、汪姓。
源流六
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宁(níng)姓。 [1]
得姓始祖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
郡望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卫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今在山东省淄博市。 折叠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