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擠眉弄眼?不是調皮可能是抽動症作祟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然而有些孩子總愛「擠眉弄眼」,怪動作頻頻,甚至發出各種怪聲,家長就要重視了,這可能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兒童抽動症的表現。[1]
家長可能會疑惑,調皮、貪玩不是小孩子的正常行為表現嗎?這也是容易被家長忽略的問題,誤以為抽動症的症狀是小孩的「壞習慣」。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精神障礙疾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動作或其他行為症狀。好發於兒童時期,發病率1%~7%,有些孩子2~3歲起病,高發年齡在5~10歲,一般過了青春期症狀會逐漸緩解。從臨床上看,男孩發病率相對較高,是女孩發病率的3~5倍。
抽動症的特徵
是患兒全身肌肉不自主地、快速、反覆的抽動。從症狀表現來說,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眨眼睛、皺眉、襟鼻子、聳肩、搖頭、鼓肚子、甩胳膊、甩腿等,是運行性抽動的症狀表現;清嗓子、發怪聲、學動物叫聲、罵人等發生器官的抽動,也就是所說的發聲性抽動。
結合臨床症狀和病程來看,抽動症又分為三大類。
最常見的是短暫抽動,病程表現為幾個月,不超過一年,症狀較輕,對孩子影響較小;若病情繼續發展,超過一年,但是患兒只表現為發聲性抽動或只表現出運動性抽動症狀,如只出現眨眼睛,而沒出聲表現,我們稱之為慢性抽動;最後一類是抽動穢語綜合症,病程超一年,不僅出現眨眼、聳肩、吸鼻子等運動性抽動,嗓子還會發出怪聲,這一類病情最嚴重,傷害最大。
兒童抽動症的症狀可能看上去只是孩子的一些「小動作」,對日常活動影響比較小,多數家長也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疾病引起的,常常認為就是小孩的壞習慣、調皮,從而責罵、訓斥孩子,這有可能導致症狀加劇。比如,孩子緊張、焦慮、受驚嚇、過度疲勞、興奮等都會加重病情。而情緒心態平穩和諧、飲食葷素搭配、膳食均衡、家庭以及人際關係和睦等因素可以減輕抽動的症狀。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現了眨眼、清嗓子等表現,家長不要呵斥孩子,要先進行症狀評估。
1.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
一旦出現持續、不自主的動作,即使沒有太明顯的抽動症狀,也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2.確定抽動症誘因,
如感染、過敏等,去除誘因有助於緩解症狀。若沒有誘因,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壓力,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其次,減少不良刺激,恐怖電影、激烈遊戲都會加重病情。第三,飲食忌辛辣,杜絕濃茶、咖啡、可樂。另外,季節更替時,要適時增減衣物,謹防感冒,因為感冒易誘發孩子抽動症或使症狀加重。
同時,患兒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是因為生病導致的種種怪異表現,避免當眾批評、訓斥患兒,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與他人談論病情。要與老師充分溝通,正確教育,耐心幫助,建立患兒的自信心,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目錄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