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孤悲即在万叶假名时代,日本曾有过直接用汉字来表示“大和言叶”的时期,而在当时“恋”则写作“孤悲”——在爱到来之前孤独地希求着谁的这种感情,并非是与谁的爱或羁绊或约定,仅仅是描写那伫立在遥远的身边的人。[1]

[]

目录

作品示例

言叶之庭》——“爱之往昔、孤悲的物语”

涵义

恋——在爱到来之前孤独地希求着谁的这种感情

历史背景

在万叶假名时代,日本曾有过直接用汉字来表示“大和言叶”的时期,例如“春”(HARU)写作“波流”、“堇”(SUMIRE)写作“须美礼”,这是比现代的“春”和“堇”等汉字更有绘画性的语言表述方法。而在当时“恋”则写作“孤悲”。在700年代,遥远的先祖就已经对恋的现象有了很深的认识。顺便一提恋爱是近代自西方输入的概念,过去的日本没有恋爱,只有恋。

解析

无论表记为「孤悲」,还是「恋」,对于万叶人而言, 恋爱意味着一方面为所爱的人吸引,另一方面却因无法与之长相厮守而满怀孤独哀愁的情绪,是一种「一人で悲しむ心のぁり方」。 在万叶人看来,「恋」的行为起于怀念,止于相见。 恋爱意味着思念的痛苦,孤独的煎熬。 由此可见,万叶人的恋爱意识带有浓厚的消极性特征和内向性倾向。 万叶恋歌所表现的「恋」—「孤悲」意象,带有一种苦闷、忧愁、悲哀的情绪特征,这在某种层面上正好与日本「物哀」的传统审美情趣相暗合。万叶人恋爱意识的内向性性格也成为后世日本人恋爱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武士精神中武士的「恋」就是一种「忍ぶ恋」的境界,追求感情的内化隐忍,从中完成对爱的体验与审美超越。如果说西方人的恋爱像油画般层次分明,绚烂奔放,那么日本人的恋爱更像是木版画,含蓄深沉却又不失张力。在许多日本电影里,无论是80年代在我国风靡一时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还是最近的《情书》,我们都可看到远远地凝望着爱人的孤独的恋爱者形象。这或许便是万叶时代以来日本人恋爱意识的传统折射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