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詵
孟詵
目錄
人物簡介
孟詵(621~713年)汝州梁(今河南臨汝)人,唐代大臣、醫藥學家。
人物生平
[1]
孟詵自幼喜好醫藥方術,年長後考取進士,垂拱(685~688)初,擔任鳳閣舍人。曾於鳳閣侍郎劉瑋之家,見武則天敕賜黃金,對劉說:「這是藥金(人造黃金),火燒,當有五色氣。」一試果然如此。武則天聽到不悅,把他貶為台州(今浙江臨海)司馬。後應召侍讀,先後任同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初(705年),辭官回到家鄉伊陽山區(今屬河南西部)居住養老,並從事醫藥治療和食物補益方面的研究,不再應召為官。孟詵年老而力氣如壯年,曾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開元初(713年),河南伊畢構將孟詵住宅命名為子平里。不久孟氏去世,享年92歲。孟詵於公元674年(上元元年)結識了名醫孫思邈,並以師禮事之。因受孫氏影響,長於食療和養生術的研究,學問出眾。孟詵平生撰有《家祭禮》1卷、《喪服正要》2卷、《必效方》3卷、《補養方》3卷,(見唐書「孟詵列傳」)。據考證,目前一致認為《食療本草》是張鼎增補改編孟詵《補養方》而成。張鼎是開元間(公元713~741年)的道士,兼通醫藥。
《食療本草》
[2][3]
《食療本草》的學術成就《食療本草》原著早已佚失,現存者為殘卷本,是本世紀初期在敦煌石室發掘出之後,經輯校復原而成。該書是孟詵對食療學及養生學的一大貢獻,是對唐以前食療藥物及食治驗方的系統總結。
公元674年孟詵師事於孫思邈,孫氏在其著《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篇,因師承關係,孟詵受其影響很大。宋•《嘉本草》所引書列傳有:「《食療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89種,並舊為227條,凡3卷。」由此可知,該書至少收載食治藥物227種,其中孟詵原著為138條,張鼎增補89種。
《食療本草》成書的年代據《嘉本草》記載可推測為孟詵任同州刺史時所著,亦即唐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該書與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篇比較有許多新的見解,其中不少品種為唐初本草書中所未錄,因此受到後人的稱讚。誠如趙橘黃為本書重刻本作的序中稱:「孟詵雖為孫思邈弟子,然其《補養方》(即《食療本草》)並不拾孫氏《千金•食治》之牙慧,而有獨出之心裁。」
《食療本草》成書後流傳很廣。該書體現了取類比象以髒養臟,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學術思想,並重視以食治病,以食解毒,以食美容,以食保健。同時羅列藥物禁忌,重視配伍宜忌,其中很多觀點經現代研究得到證實。
學術特點
在敦煌石室發現的《食療本草》殘卷本內容的石榴、木瓜、胡桃、軟棗、棐子、蕪夷、榆莢、吳茱英、蒲公英、甜瓜、越瓜、胡瓜、冬瓜、瓠子、蓮子、䴏蕧子、楂子、藤李、羊梅、履盆子、藕、雞頭子、麥實、石蜜、砂糖、芋共26種。其於芋的後半殘缺。本書最重要的特點為開始注意食物的防病治病,描寫了食品的性味和保健功效。
注意到某些食物多食或偏食後引起的副作用和疾患。這些記載和觀察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來看,仍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介紹了一些食物的烹調和加工貯存等方法。
總結了唐代以前二千餘年來所積累的食物療病養生知識。范鳳源在《敦煌石室古本草》自序中說:「惟我國醫療雖發源甚早,但至唐始大備,蓋《素向》、《食經》等,於食療之法粗具,而藥性之研求猶未精也,及夫唐世,上有二千餘年治療之經驗,中有名醫若扁鵲、華佗等輩之說言明論可為法。是以鑑定多情當之詣境,尤以孟洗之《食療本草》為最著。以孟氏不僅繼往古之遺蹟,且復師事名醫孫思邈,身待宮闈,故經驗學識冠幹當時,其所著《食療本草》,復經數十人之注訂,其價值之卓著可知。」
參考來源
- ↑ 劉霖. 孟詵及其《食療本草》[J].. 中醫研究,. 2002(02):56-57.
- ↑ 劉霖. 孟詵及其《食療本草》[J].. 中醫研究,. 2002(02):56-57.
- ↑ 張志,李艷青,陳金秀. 孟詵和《食療本草》[J].. 中醫藥學報,. 1995(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