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孝橋鎮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北郊,因相傳晉太保趙玉祥臥冰求鯉治癒母病,後人建橋彰其孝行而得知。東北與湖南鄉羅湖鎮隔河相望,南與文昌辦接壤,西鄰撫河,面積28.6平方公里,下轄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77個自然村,104個村小組,常住人口23535人(2017年),耕地面積18440畝。孝橋鎮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沛,結冰期短,無霜期長,四期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昌撫公路縱貫全境。[1]

中文名稱: 孝橋鎮

外文名稱: Xiaoqiao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撫州市

電話區號: 0794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北郊

面 積: 28.6平方公里

人 口: 23535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贛F

目錄

歷史沿革

相傳晉太保趙玉祥臥冰求鯉治母病,後人建橋彰其孝行而得名。1958年設孝橋公社,1966年更名紅雨橋公社,1980年復置孝橋公社,1984年建鄉,1995年建鎮。1997年,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孝義橋居委會和孝橋、畲塘、龍灣、斗門、艻口、中洲、下璜、下李、嚴家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黎坊。

基礎建設

孝橋鎮通過「引農建鎮」措施,做大小城鎮,按照城鎮遠景規劃,重點對孝義橋至孝義亭老316國道集鎮進行改造,加快對新316國道沿線建設,小城鎮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抓住了大好時機,修好了一條14公里長的環鎮水泥公路,到2005年底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標。科、教、文、體、人口和環保各項事業取得很大的進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教育發展和改革取得新的成果。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順利進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啟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扭轉了過去被動的局面,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1%以內,摘除了重點管理的「帽子」。「關愛女孩行動」工作取得成效,出生人口性別比趨於平衡。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強化,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和諧穩定發展局面。

自然資源

孝橋鎮地氣殊異,山川炳靈,林奇谷秀,水繞川環。憑藉着數不勝數的青山綠水、精製風光,臨川在歷史上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象名聞天下的王曦之、謝靈運、顏真卿、曾鞏、陸游等等,都曾到這裡「揮毫水上,詠哦山間」。礦產資源豐富,有黃金、白銀、銅、鐵、重晶石、黏土、瓷土、煤炭、腐植酸、石灰石、耐火泥等十餘種,山礦達2491座;南部的茅排金礦正在開發利用之中。茅排山中,除金礦之外,還有原始生態無數,山腳下,極目一眺,滿山的竹、木鬱鬱蔥蔥,似畫中的美景,更似夢中的仙境。

經濟發展

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9413畝,糧食總產量達13959噸。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發展加快,肉類總產1644噸;油料總產184噸;水產品總產730噸。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全鎮多渠道投入資金110.5萬元。2007年引進撫州市帥康特種橡膠廠、撫州市福順米業和撫州市運嘉服裝廠,實現當年投產、當年收益。其中帥康特種橡膠廠實現稅收10.5萬元。昌臨汽配公司運行良好,實現稅收18.7萬元。麻繩加工企業完成稅收逾30萬元,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整體效益繼續提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9325元,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4億元,增長12.6%。就業和再就業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鎮參加醫療保險21380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5人。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人民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覆蓋面有所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日益改善。孝橋鎮號稱「贛東花卉第一鎮」,僅僅四年時間,已有花卉基地15個。孝橋的花卉產業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快,有幾個「硬道理」:一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二是隨着城市的日益美化,庭院美化已成時尚,花卉自然「進入尋常百姓家」;三是臨川氣候適宜,「得天獨厚」宜種花;四是臨川交通便利,「得地獨優」好賣花。臨川已建成一條長10公里的花卉長廊,種植花卉面積達500畝,面對日益看好的市場聲譽和市場前景,臨川區的計劃是擴大面積到12萬畝,建成江西省最大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花卉項目總投資在7500萬元左右,建成後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多元。還有果業基地、水庫開發、大面積荒山荒地開發都在等待開發。

旅遊景點

孝橋鎮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明代萬魁塔和孝義寺都是該鎮非常寶貴的旅遊資源,具有的很大的開發潛力。

萬魁塔

位於撫州城西北約10公里的金石山,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塔,也是臨川境內保存下來的唯一古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610),清乾隆已亥年(1779)塔頂倒塌後多處剝蝕,到道光已亥年(1839年)進行重修,因而使這座古塔保存至今。屬撫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六面七簾,層層飛檐,高41.58米,腰圍31.68米,稜角相稱,層次分明,像一鋼鐧倒立塔。塔底用紅麻條石砌成,第二層正南面嵌着一塊青綠色石匾,匾上刻「萬魁塔」三字。塔身用青磚砌成,顯得樸實、古雅。塔內設有左上右下兩道台階呈螺旋型拾級而上,互不碰合,直至五層,五層之上為閣樓,供人遊覽遠眺撫河之水及撫州羊城景觀。塔頂呈圓形,以銅片嵌之,別生光彩。塔各層之間均有一個略呈拱形的洞門,外部青磚飄檐,頂端鑲有六隻獸形鷹嘴角,塔身威嚴儀容自然而生。登塔遠眺,波光瀲灩的撫河,星羅棋布的村莊,良田阡陌的田野,如詩如畫的撫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萬魁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至今約有380年的歷史。倡建人為臨川進士朱欽相及其父親朱邦喜。朱欽相當時官任福建巡撫,很有威望。他父子二人一倡議,便得到人們響應,所以得以建成此塔。清乾隆巳亥(1779)年,塔頂倒塌後多處剝蝕。道光巳亥(1839)年,撫郡人士紛紛提議重修,次年(1840年),「諸同人既請於當事,擇吉與工,經始於八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八日落成,費錢三百萬有奇」,使萬魁塔「圮者完之,缺者補之,剝落者塗擇而黝堊之」。由於這次修葺,使這座古塔得以保存至今。

孝義寺

位於市區城外孝義橋旁,屬於「臥冰求鯉」風景區之一。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左右,被列為中華臨川文物古蹟之內。因文革前期寺院土地被國家徵用,現為臨川區二食品廠廠房。在1000多年前的晉代,「中華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少年時期就生活在孝義橋旁,古今流傳的「臥冰求鯉」的民間故事也發生在這裡。為了紀念這名孝子,古時民間曾為他塑造了石像,樹立了紀念碑,修建了紀念亭。當時修的橋叫孝義橋,修的寺院叫孝義寺,辦的小學叫孝橋小學,而當時此處的村莊也叫孝義村。為了弘揚民族精神,提倡「孝心」文化,恢復和保護臨川古文化遺產,帶動地方經濟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重建孝義寺具有很大的經濟和教育意義。

視頻

孝橋鎮;宣傳掃黑除惡 弘揚社會正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