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孙玉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1984年毕业于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高级编辑,亚广联副主席。[1]

孙玉胜
出生 1960年6月
国籍 中国吉林敦化人
职业 高级编辑

目录

人物经历

  • 1960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
  • 1980年-1984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经济学系;
  • 1984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新闻采访部主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
  • 1987年采制的新闻《一条马路隔断了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全国新闻评比特等奖;
  • 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报道;
  • 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
  • 1995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 199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参与策划实施了72小时大型直播"香港回归特别报道", 期间为驻香港总部节目负责人,同年参与组织创办新闻栏目"现在播报";
  • 1998年2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主任;
  • 1999年参与策划实施了"国庆50年庆典"、"澳门回归"、 "相逢2000"等特别节目;
  • 2000年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兼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 2005年5月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高级编辑;
  • 2017年11月当选亚广联副主席。

[2]

人物成就

开荒早间时段--"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能够分配进中央电视台,曾经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但是对于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孙玉胜来说,这份工作似乎并没有令他欣喜。 因为,当时的电视远没有今天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做电视对于经济学出身的他来说有点"阴差阳错"。 然而,"这个时期其实正是中国媒体实力大调整的前夜",当时的孙玉胜并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一个即将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的事业。

  • 1992年,在一个洒满阳光的秋日早晨,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章壮沂交给了孙玉胜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发出来,已经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早间"是什么?是露水清凉的林荫小道,还是热气腾腾的大饼油条?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孙玉胜开始了对早间节目的设计。几经周折,首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新闻人物专栏,其次是关注社会的现场报道专栏,第三是生活服务专栏,第四是一个音乐电视点歌专栏。接下来,人手的短缺问题马上凸显出来。孙玉胜说:"当时,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我们只能在编制内考虑,而大家都有自己所属的栏目,能集中起来做早间节目的人很少,能集中起来制作我们想要的节目的人更少。"于是,更多的人员物色开始瞄向台外。"办法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形势逼出来的。"从刚开始的"只是过来干活",到后来的社会公开招聘,早间时段的开发无意中也开辟了央视的第二用工制度。

在电视圈内,有人说当年的《东方时空》就像电视界的延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也有人说,《东方时空》更像是电视界的深圳,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实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东方时空》--"改变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

  • 1992年春天,孙玉胜参与拍摄一部大型系列片,在广东街头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句广告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说,此后多年来,每当默诵着这句古老的希腊谚语时,内心都会充满创业的激情。《新太阳60分》,就是孙玉胜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影响,为早间节目最初设计的名称。然而,创意的兴奋还没有退去,时任台长杨伟光以一句"难道还有老太阳吗?"让孙玉胜的热情瞬间消失殆尽。彼时的孙玉胜对"太阳"二字情有独钟。几轮考虑后,最终,替补名称《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 1993年5月1日,孙玉胜和他那30来人的"临时工"队伍聚集在中央电视台二楼新闻播出机房,忐忑不安地观看他们的第一个爱子:《东方时空》首期节目。清晨7点,崭新的电视节目《东方时空》,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亿万观众送去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声问候。

"看完《东方时空》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的一条正扑腾着的活鱼、一捆绿油油的青菜。"观众这样评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东方时空》把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话语方式变为真诚亲切、聊天拉家常的话语方式,一经播出,大获成功。" 《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海外媒体如此报道。"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东方时空》开启了一个电视新闻改革的时代。当时我们只是想把电视新闻节目做得更好看。"《东方时空》开播十年后,孙玉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东方时空》的影响超出了他的预期想象。

  • 新闻评论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孙玉胜认为在他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期间,最令他骄傲的是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这个部训,这个部训也成为新闻评论部的文化灵魂。新闻评论部曾经一度被视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前沿阵地。
  • 1993年12月2日,新闻评论部正式成立。
  •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
  • 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开播。
  •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
  • 1997年,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
  • 1999年,澳门回归 48小时直播。
  • 1999年,国庆50周年直播……"多年里,新闻评论部乃至新闻中心的许多同仁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始终令我欣赏和尊重。"孙玉胜说。
  • 2000年,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开始分管央视国际三年。
  • 2003年3月,孙玉胜成为中央党校中青班第十九期学员。一年培训结束后,他兼任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 2005年5月,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自此后他的名字开始与奥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于当年新闻评论部的那些"牛人",不少依然活跃在央视的新闻舞台,尤其是那些"名嘴"们,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张泉灵、董倩、张宇……但凡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至今无法被超越。"孙玉胜说。改变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

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是孙玉胜在2003年写的有关央视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故事,这本书在电视界几乎人手一本,且让很多人"读之不忍释手"。 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读后感中写道,"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孙玉胜则说,写《十年》时,副题"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让他琢磨了好几个月,等到终于想出"语态"这个词时又在担心是否有造词的嫌疑。 "当时我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下,只有涉及到语法时才有'语态'这个词。我当时想,这些节目最刻骨铭心的改变是什么?其实就是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用观众乐于接受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三贴近'首先是从叙述方式开始。 ""'真诚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栏目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孙玉胜的这本《十年》写得如此扎实,很难想象作者竟然是没有学过电视却干电视的人。 孙玉胜说,"刚入电视台的时候,广播学院、电影学院分配来的同事们喜欢津津乐道地扎堆说'蒙太奇',我一度以为是哪个外国记者的名字。 "操作层面上,他"至今没有亲手拍摄过一部纪实节目"。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凭借着激情与执著,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被人们誉为"传媒英雄"。

  • 1993年,孙玉胜获中国新闻界编辑最高奖-- 首届"韬奋新闻奖";
  • 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 1997年,被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人物评价

是一个没有学过新闻却干新闻的人。

刚进中央电视台的时候,他一度以为"蒙太奇"是哪个外国记者的名字;在操作层面上,他至今没有亲手拍摄过一部纪实节目。

就是这样一个人,直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深度新闻栏目;

就是这样一个人,亲自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报道;

就是这样一个人,所写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在电视界几乎人手一本;

这个与"开拓者"、"领军人"、"传媒英雄"等名称常联系在一起的人,就是孙玉胜-- 中国最年轻的"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央电视台台党组成员、副台长。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