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拾智慧(三)(李至遠)
作品欣賞
字裡行間拾智慧(三)
古西班牙哲學家巴爾塔沙·格拉西安的《智慧書》,是念高二那年有一次我去朋友家裡玩時偶然接觸到的。六年來,這本書我一讀再讀,至今已有好幾遍了——念大三那年有一天我意外地在書攤上發現它併購買下來,便一直將它放在我的床頭,成了我的枕邊書。
格拉西安是西班牙文學史上「黃金世紀」(鼎盛時期為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著作頗豐,對人品、人性有着透徹的研究,對世風、世俗做了尖銳的批判,語言簡潔精練而意蘊深邃,故被譽為西班牙語言文學大師。然而,格拉西安的歷史地位的認定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格拉西安及其作品在他的祖國直到19世紀末之前尚被束之高閣——這恰恰與他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格拉西安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流傳到了很多國家,尤其在法國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尚福爾、伏爾泰、高乃依等人的作品裡都顯露出受其思想影響的痕跡。此外,歌德、叔本華、尼采對他更是推崇備至,多次在書信中提及格拉西安及其作品。
《智慧書》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書,對凡塵俗世的洞察極為深刻,一般的處世書籍罕有其匹。它不像很多處世書那樣,只講處世謀略,甚至一味鼓吹「厚黑學」,它同時也伸張正義、鞭撻邪惡,並指導人們如何識破邪惡者的心機和詭計,是一本高度兼具哲理性、實用性的智慧之書。在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千百年來人類寫過三部具有永恆價值的處世書籍,一是《君王論》,二是《孫子兵法》,三是《智慧書》——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刻意將其翻譯成德文,並盛讚它「絕對的獨一無二」。
「如何做人」可以說是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人們關注和探討,卻又沒能得出準確的、永恆的、人人都能接受的結論的命題。因為,雖然做人的準則中包含有許多超越民族、文化、時代界限而被普遍認可的部分,但又由於每個人的個性、學識、情趣、追求、價值觀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智慧書》中包含300篇短文,每篇多則兩百字,少則幾十字,雖然篇幅短小,但言簡意賅,箇中句子堪比我國的「子曰詩云」。
例如,格拉西安開篇便在《做人的根本》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想成為智者,如今需比過去難七倍,現在,只同一個人交際就需要具有古時候應對一個民族的才智。」記得當時讀了此文,我有感寫下一首小詩《這個年代》:「先哲說,生者共有一個世界/如今我們分明看到/生者各有一個世界/死者共有一個世界」。
又如,在《杜絕地域流弊》一文中,格拉西安寫道:「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其故土的影響,因為那兒的特質更具感染力。所有的國家,即使是最為文明的地方,全部難免會有某種獨具的缺乏,而這種缺欠總是會被其鄰邦出於或警示或自慰的動機而詬病。能夠克服或至少是清楚認識這類源於地域的缺欠應是值得稱道的聰明。」這句話,讓我讀後深有感觸——我出生于海島,深知由於地處偏遠、信息閉塞等因素,人們總有一種「月是故鄉明」的孤島意識或思想狹隘。而我,為了擺脫這種地域缺欠,曾「豪邁」地寫下一首小詩《無聲的告別》:「故鄉啊,請你原諒/我要暫時將你遺忘/揚長而去——這是在上路啊!」
再如,我觀看過國學應用專家翟鴻燊的授課視頻,他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女士課下纏着翟教授給她算命,翟教授幾番推辭之下說了一句話把她給「打發」走了——這句話就是「如果你認為你的命不好,那就找一些命好的人當朋友,讓他們的命帶好你的命」。而這,就像格拉西安在《趨福避禍》一文中寫的那樣:「在(面對人生)游移不定的時候,保險的辦法是親近智者仁人,因為他們遲早會時來運轉」,兩者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縱觀全書,作者的妙語佳句不時湧現、層出不窮,因限於篇幅,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以上是我讀了《智慧書》之後的一點感想,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你」的濃厚興趣並從中感悟、從中獲益。[1]
作者簡介
李至遠,本名李宗世,從事法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