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孔子的廉政思想:「節用愛人」

孔子的廉政思想:「節用愛人」,中國文化故事。[1]

原圖鏈接思想家孔子

目錄

故事內容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始祖,被尊稱為「聖人」和「萬世師表」。


孔子自幼家境貧寒,3歲喪父,是母親顏氏將他撫養長大。後做小官,官職最高到主管魯國的司法,此後便周遊列國,晚年回到魯國,進行講學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論被其弟子收集於《論語》中。


孔子的思想精華在於「仁政」和「德治」即「節用愛人」。在《論語.述而》中記載:「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集中體現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溫、良、恭、儉、讓」,把「儉」作為自己的人生態度之一。「節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務儉,經濟上節約財政開支,寬厚民力,使民以時,不掠奪農民,獎勵生產等。「節用」的經濟思想也是治國施政的根本基礎,因為為政奢侈,必導致傷財,傷財必害民,故愛民必先節用。節用之後,實施仁政才會有豐厚的經濟基礎。「節用」是薄斂的前提,孔子反對官府對民眾過多的壓榨,要求他們「惠民」、「斂以從薄」,這樣百姓才能「近者悅,遠者來」,國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認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愛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濃縮。「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直接把「仁」與「愛」結合,反映了孔子要求執政者從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帥不正,孰敢不正」。孔子還具體指出了做官者應當具備的五種美德:一是施民以實惠而自己不貪求;二是使民勞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嚴但不讓人生畏。同時應該摒棄的四種惡政是:「虐、暴、賊、有習(小氣)」。


孔子的「節用愛人」思想是我國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我國歷代廉吏無不以此為其廉政的基本出發點,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內涵,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曾激勵了許多從政者廉潔自勵,拒賄反貪,對後代臣民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視頻 

孔子思想真的那麼迂腐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