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週遊過鷹城(崔蕾)
作品欣賞
孔子週遊過鷹城
自周文王化行汝墳國以來,葉縣遵化成就了葉縣的古往今來,一直到孔子出現,延續了今古傳奇的續篇。當孔子周遊列國的車輪滾滾而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路車鈴一路坎坷。鷹城一開始,其下就接二連三,來往於今日葉縣、魯山、郟縣和襄縣之間。歷史是一面鏡子,透過歷史的煙雲,依稀可以照見孔子週遊過鷹城的真實面貌。
《史記·去魯歌》記載,孔子相魯。魯大治。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於大人。孔子遂行。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何優哉游哉。維以卒歲。」說明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的原因。3年前我讀錢穆的《孔子傳》,其中談到孔子與弟子失散,他隻身一人跑到了鄭國,在鄭韓故城東門,被人家說成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在來鷹城之前,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又被吳兵包圍,7天都沒有吃上飯,今上蔡縣菜溝鎮尚存有厄台。在互鄉又遭到了村民的刁難,孔子說了一句話,「互鄉人難與言」。這個時間,何去何從?孔子多有思索,見別的方國不容納自己,他轉而向楚國方向謀求發展。據《列國志》載,公元前494年,孔子師徒困於陳蔡曠野之中,子貢突圍求楚,楚昭王發兵營救脫難,遂決計赴楚。而葉縣作為楚國北部邊疆,孔子由今日的淮陽而來,由東到西,葉縣是必經之地。同時,魯山是西魯,早於東魯,故而在南向楚國尋求突破的時候,孔子也免不了要到西魯尋求一番真經。
史書記載,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時,因慕楚封疆大吏、食於葉邑沈褚梁的政風,故取道經過葉境。孔子曾兩次經過葉縣,一次是在由衛國前往陳國的途中,在今天的鄧李鄉一帶渡過沙河;一次是由楚國至衛國的途中,經由今天的舊縣、田莊、城關、遵化店等地,一路向北。雖然時間都不長,但留下了不少遺蹟和傳說故事,一些村莊也因孔子而得名。《論語》一書對此多有記述。據推測,孔子應為公元前494年游楚之時到過葉縣。
《韓非子》: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先說孔子一行第一次進入到葉縣境內的故事。平頂山市高新區遵化店鎮原黨委書記李國強親口對我講,孔子師徒走出陳蔡困境,順着偃城大道,往葉縣方向而來。他們從舞陽縣北舞渡過沙河,剛入葉的第一個村就是他的老家鄧李鄉泥車村。據說當天下着大雨,孔子師徒坐的車子深陷入車壓轍的黃泥之中,不得動彈,書簡被浸。後來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車子才被拉出來。這叫我想到1994年,我們萬里行越野車陷入內蒙古草原的泥潭後,儘管我們展開了積極的自救,但車是越陷越深。後來也是承蒙當地牧民動用東方紅拖拉機才把車拉了出來。只不過後人有心,為紀念這一史實,便於此地建村,名曰溺車,又名泥車。
第二天,雨過天晴,孔子一行出泥村東南行,行之不到500米遠,看到前方有個大土堆,高約2米,方圓60平方米平台,跟四周田地相比,地勢稍高。孔子一行索性把昨晚淋濕的書一一攤開,放在土堆上晾曬,這個土堆由此得名曬書台。之前,在蔡州,孔子也有一個曬書台,其位於上蔡縣城北30華里華陂鄉陳蔡鋪村的西南方,原是枯河中的一座高台之上。令人神奇的是,此台如同葉縣辛店鄉水中一座古墓。水長隨長,水消隨消。同樣是孔子周遊列國,也是途中遇雨,書被淋濕後,晴天后,曾在此地曬書。後人為尊敬孔子,在此修建飛檐八角棱形的曬書亭。在曬書亭的西南角有一寺院,原名雲朝寺,孔子曬書後改為書台寺。漢初始建文廟大殿於其台(上),塑聖像三墩於其內,四周蒼松翠柏環抱,青煙裊裊,紫氣繚繞,金碧輝煌,威嚴壯觀。後經唐、明重修,清朝康熙庚午年間,邑令李廷望集巨資修復,建石坊一座,上書「孔子曬書台」。
當孔子的書一一晾乾後,他們一行開始走路,但因雨淋頭之後不說,身上的衣服二次經過太陽曬出汗後,個個覺得渾身難受。於是他們把衣服解開邊走邊透透風。風吹亂髮,當頭髮已被吹乾,孔子開始梳理蓬亂的頭髮。這一梳不要緊,當地人就把孔子梳理頭髮的地方叫做「妝頭」。為了避諱,又稱之為「樁頭」。作為故事發生地,後人在妝頭村北的河堤上修了一座孔子廟,廟南邊栽了一棵樹齡在1500年左右的銀杏樹,至今我們可以看到。
次日上午,孔子師徒離開樁頭村,風塵僕僕驅車趕路,走了約8里地遠,車子停了下來。原來路中間有一群頑童在做壘土城遊戲,他們死活不肯讓路。挑頭的是一名叫項橐的小孩,反問孔子,是城該為車讓路,還是車應繞城而過呢?孔子聞之有理,贊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並尊之為師,下車扶鑾,繞城而過。《三字經》云:「昔仲尼,師項橐」,即此典故。從此,村子易名攬車李,又名鑾場李。孔子這種寬容大度,擇師不分長幼的精神,漸化為葉縣人的傳統美德。「攬車李」則是因為孔子所乘的車在行進過程中被一個叫項橐的小孩所築的石城所阻而得名。中國古代蒙學讀本《三字經》曾提到這個故事:「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此外,關於項橐還有一個版本。說孔子嘗聞莒國(今山東莒縣)之東南海邊有紀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一日孔子與弟子數乘車馬風塵僕僕來到今碑廓地境,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一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但項橐還是不動。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阻車於路中,是為何意?」項橐見老者出言不遜,心生不快,決計要戲弄一下這些人,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孔子道:「城在何處?」「築於足下。」孔子見這孩童不亢不卑,氣質非凡,便屈尊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擺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車馬軍兵。」「小兒戲言,車馬從此過,又待如何?」「城固門關,焉能過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這紀障地方的人果真聰慧,連小兒都如此伶俐,只不過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詳察。於是孔子問道:「卻又如何?」「城躲車馬,車馬躲城?」孔子無言以對,隨繞「城」而過。
孔子與弟子怏怏不快。見路邊一農夫鋤地,子路便蓄意戲問道:「農家做何?」農夫答道:「鋤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見農夫答不出,師徒正欲竊喜,項橐從後趕來答道:「我父年年鋤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先生行必乘車馬,想必知馬蹄日抬幾度?」子路啞然。孔子見小兒聰穎機敏,列國少見,非神童莫屬,便下車細察。「觀你孩童才智過人,今你我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童叟無欺。」孔子接着說:「人生於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穀?」項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稍一頓,項橐問:「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無對,依適才君子之約,正要問如何拜師,項橐已縱身跳入旁邊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項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後方可行禮,夫子也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學游,恐沉而不浮。」此處說法明顯與孔子帶領師徒沐浴有關歷史記載相悖,但是民間版本,不予深究。項橐道:「不然,鴨子不曾學游,反而浮而無沉。」「有離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蘆圓而且內空,故而不沉。」「鍾圓且內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語塞。
項橐沐浴畢,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不再東遊。後來便有了「項橐三難孔夫子」,「君子之約、童叟無欺」等詞語均出於此。
作者簡介
崔蕾,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