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孔壟鎮位於黃梅縣中部,東接龍感湖,西鄰武穴市,北連縣城,南鄰九江市,有雞鳴三省、七縣通衢的交通要塞之稱,105國道縱貫南北12公里,318國道橫穿東西20公里,京九、合九兩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並建站,水陸交通便捷。全鎮現有人口12萬餘人,版圖面積1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萬餘畝,優質棉生產基地5萬畝,水面積21300畝。

孔壟鎮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地面平均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是湖北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湖北省十佳安全生產示範鄉鎮。[1]

目錄

歷史沿革

孔壟是黃梅戲一代宗師邢秀娘的家鄉,歷史上的「雷池」也在境內,春秋時楚王在此建豪華離宮——萬年台。

孔壟是黃梅的老三鎮之一,是上世紀中葉全縣的工業重鎮、農業大鎮、水產大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紡織業久負盛名,紡織人才薈萃,歷史上素有「孔花」之稱,是鄂贛皖三省的棉花集散地。紡紗織布自明清以來就成為孔壟的傳統產業,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9家,中小紡織企業7家,紡織規模超過20萬錠,是名符其實的紡織大鎮。

孔壟鎮歷來人文資源豐厚,地靈人傑,一代學術泰斗著名哲學家湯用彤、旅台書法家李光唐、原丹東市委書記、書法家沈重、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首席大法官周強等一大批各界大家名流和政要都是孔壟的驕子或故人。城區面積5.6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轄35個自然村,2個社區。是湖北省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蘊涵着巨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商機。

孔壟地區春秋屬楚地,秦隸屬九江郡,隋代始屬黃梅縣。

南宋末年,有孔姓人家在此拓荒地定居,築起小壟壩,人稱此地為孔家壟而得名。

明清至民國時期設孔壟鎮。

1949年設孔壟區。

1958年改設孔壟鎮後,鎮、區、人民公社並行。

1987年並鎮、區、社,設孔壟區;同年9月撤區建鄉,分設孔壟鎮、張河鄉。

2001年張河鄉併入孔壟鎮,名仍為孔壟鎮,屬黃梅縣轄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孔壟鎮位於湖北省黃梅縣南部,東瀕龍感湖,南聯分路鎮小池鎮,西依新開鎮蔡山鎮,北鄰濯港鎮、距黃梅縣城24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47千米,版圖總面積126.5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範圍為東經115°51′~115°59′,北緯29°48′~29°55′。

地形地貌

孔壟鎮境內為長江中下游衝擊平原,地勢為北高南低,平均地面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最高點孔壟鎮西正街海拔14.65米,最低點長湖豬婆凼海拔12.51米。

氣候

孔壟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氣候溫和,夏季酷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無霜期長,嚴寒酷暑期短。年平均氣溫17℃,1月均溫4.4℃,7月均溫28.9℃,無霜期年均258.3天。年均日照時數1865.9小時,年均總輻射111.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1417.6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5-9月間,6月最多。孔壟鎮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旱澇、風災、霜凍、雷擊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孔壟鎮地表水資源富集,主要河流有東港、西港,港道全長26.6千米,另有邢港、七里湖等20條河流和周龍凼、王龍凼、吳龍凼、洪龍凼等大小面積不等的十幾個沉積湖。

植物資源

孔壟鎮樹種有1300餘種,其中用材林約占一半。主要有馬尾松、櫟類、杉木、樺、楠竹等,經濟林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板栗和果樹等。

動物資源

孔壟鎮特色動物有高背鯽、鱸魚、毛蟹、牛蛙、黃鱔等。

礦產資源

孔壟鎮礦產資源有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含量最多;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較多。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孔壟鎮轄區總人口11.5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683萬人,城鎮化率12.7%,另有流動人口420人。總人口中:男性5.684萬人,占49.13%;女性5.886萬人,占50.87%;14歲以下1.851萬人,占16%;15-64歲6.840萬人,占59.12%;65歲以上2.879萬人,占24.88%。人口出生率8‰,死亡率7‰,自然增長率1‰。 境內主要民族為漢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孔壟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7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3.43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3.7億元;財政收入1145萬元,完成營業稅30萬元,增值稅730萬元,企業所得稅150萬元,個人所得稅12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03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孔壟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6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產值的15.3%。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兼種紅薯、蠶豆,種植面積分別為8.28、2.3萬畝,生產糧食4.05萬噸,人均340千克;經濟作物為棉花、油菜、蔬菜,種植面積為3、4.24、1.33萬畝,產量分別為0.91、0.86、6.98萬噸;林業以種植經濟林為主,片林、四防林面積450畝,活立木蓄積量3.68萬立方米。水果種植面積84.9畝,品種有梨、桃、杏、橘、杏等品種,產量256噸;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4.23萬頭,年末出欄2.75萬頭,存欄1.87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6萬羽,出欄20萬羽,存欄6萬羽;水產養殖以魚蝦為主,養殖面積2.02萬畝。魚、小龍蝦產量分別達6826、2684噸。

第二產業

2011年,孔壟鎮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7.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8%。擁有中小型企業128家,規模以上企業20家,職工836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7億元,比2010年增長38.49%,擁有工業註冊商標13個。

第三產業

2011年,孔壟鎮有商業網點1356個,職工4368人;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8億元;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4億元,比2010年增長19%;有銀行4家,保險公司3家,年末各類存款餘額2.6億元,貸款餘額1.5億元,各類保險費金額達1.3億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1年,孔壟鎮城區總面積5.4平方千米,有大街小巷38條,路橋涵洞6座,道路總長17千米,主幹道有東正街、西正街、北正街、西廂大道、騰龍大道、站前大道等大街。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10處,郵政業務總量378萬元,報紙、雜誌累計發行1.1萬份;電信企業3家,服務點4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46萬戶,電話普及率57.6%;移動電話用戶6.5萬部,互聯網用戶8696戶;自來水廠1座,年末全鎮城鄉居民自來水入戶率96%;有變電、供電所各1家,變壓器305台,年供電量7600萬千瓦時;鋪設天然氣管線長52千米,延展面積5.8平方千米,供氣站1個,居民用戶0.11萬戶,日供氣量0.09萬立方米;石油液化氣站1個,日供氣量320千克;鎮駐地有花壇26個,綠化面積0.8萬平方米,主要街道兩邊都鋪設有草坪綠化帶。

文化藝術

2011年末,孔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7個;楹聯、書法、詩詞、戲劇團、秧歌、蓮廂、鑼鼓隊等各類社團138個;文化專業戶62戶。各類圖書室48個,藏書2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128人,有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7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孔壟鎮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1900人,專任教師152人;小學12所,在校生5800人,專任教師27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900人,專任教師247人;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3600人,專任教師2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到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8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7.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孔壟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含門診部)38個,床位18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6.05張。專業衛生人員299名,其中執業醫師62人,執業助理醫師34人,註冊護士73人。年末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5.64萬人次。37個村、社區、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醫療保險。

社會保障

2011年,孔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90戶,人數2515人,支出495.8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0%;月人均145元,比2010年增長50%;醫療救助32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060人次,共支出24.36萬元,比2010年增長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71戶,人數3567人,支出293.85萬元,比2010年增長22%;月人均增56元,比2010年增長3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7.61萬元;敬老院4家,床位3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01人,社會福利費支出153萬元。社區服務設施37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個,社區服務站7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3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 基金支出合計1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9%,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77萬人,參保率63%。

交通

孔壟鎮境內有鐵路京廣線、合九線交匯,過境20千米,另有G50福銀高速(12千米),蘄龍S321省道(3.2千米)、G105國道(12千米)過境。鐵路設三級火車站1座,有貨運站2座,公路客運站1座。

風土人情

黃梅挑花

唐宋以來,黃梅下鄉一帶就有挑花的習慣,明末清初更是遍及全縣,尤以孔壟鎮、蔡山鎮等地最為盛行。

在孔壟鎮,許多女青年待嫁前利用自紡的傣布,精心設計挑繡各種吉祥圖案的頭巾,贈與自己的戀人。黃梅挑花以它精美的藝術圖案和明快的格調曾先後兩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2006年,"黃梅挑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