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貽
孔令貽 |
中文名稱: 孔令貽 外文名稱 Kong Lingyi 別名: 字谷孫,號燕庭 國籍: 中國 信仰: 儒學 |
孔令貽(1872-1919),字谷孫,號燕庭,孔子的第76代嫡孫。1877年襲衍聖公,1898年孔令貽奉諭為翰林院侍講,並正式主持府務。1892年署理四氏學學務。1907年奉旨稽查山東學務。1913年中華民國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組織"籌安會",孔令貽為"名譽理事",袁稱帝後,加封孔令貽"郡王"銜。1919年春,進京為前清廢帝溥儀祝壽,蒙賞紫禁城騎馬。同年秋再次赴京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突發背疽,於11月8日在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病逝。[1]
目錄
生平經歷
光緒任職
1888年(光緒十四年),受"陛見",賜御書"斯文在茲"匾額及"福"、"壽"二字, 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朱子全書》各1部以及絹箋、筆墨、文綺等。在京期間與吏部右侍郎孫毓汶之女結婚。1889年(光緒十五年),奉諭為翰林院侍講,正式主持衍聖公府府務。1892年(光緒十八年),署理四氏學堂學務。
抵制洋務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西方傳教士欲在曲阜古泮池興建教堂,他與知縣及地方士紳協力,在古泮池北岸建起"文昌祠"以抵制傳教士。1904年(光緒三十年),津浦鐵路線路勘測中,欲由歇馬亭經孔林西直達鄒縣,他以"破壞聖脈"、"震動聖墓"為由,奏請朝廷批准,使鐵路線改道兗州。同年,被山東巡撫保鑫飯立四氏師範學堂總理,他"親身在堂,督率教習",還將衍聖公府捐納功名的巨款及曲阜60戶族人所集錢2萬餘千文,於全縣16社各設初等小學堂1所,城內設高等小學堂1所。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春,奉旨稽查山東學務。他自認負有"改良校務,尊崇正學之責",先後到濟南、泰安、兗州、濟寧、萊州、膠州、登州、青州六府二直隸州視察。隨行雜役等經費"均自行發價,概不騷擾。沿途只要公館1所、燈油茶水,余毋庸供給。"周曆各郡縣,對師生教、學,細加觀覽,"隨時示以改良之法","誨以明人倫崇正學,期有合於立人達人之旨"。次年春因丁母憂,離職守孝。
民國初年
民國初年,地方上擬推舉其為國會議員,堅辭不就。1912年2月,袁世凱竊任臨時大總統,他上書恭賀。是年,在他的倡議和資助下,曲阜縣興辦了接種牛痘的防疫機構。次年,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准予衍聖公仍舊膺受前代榮典、祀典,並頒給"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他積極參與"籌安會"活動,被推選為"名譽理事",並任教育界請願團理事長,代表教育界勸袁稱帝。袁復辟後,加封其"郡王"銜。洪憲帝制失敗後,康有為提出"孔教為中國之基礎" ,孔令貽即發出"請定孔教為國教"的通電。1917年7月,張勳擁戴前清廢帝溥儀復辟,他發賀電稱是"日月重光"、"普天同慶",並準備好巨款在曲阜為張勳建"生祠",還撰寫了"生祠啟",後因張勳復辟失敗作罷。1919年,入京為廢帝溥儀祝壽,被賞賜"紫禁城騎馬"。
離世
同年秋,再次赴京,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突發背疽,醫治無效,11月8日病逝於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個人愛好
他能詩,善畫,工書。
孔令貽墓
位於孔林東北部環林路東側。封土東西13米,南北9米,高2.8米,為中型墳冢。墓前石碑篆書"孔子七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墓燕庭先生之墓"。碑雕麥穗額、龍邊,前設石雕供案、石鼎、帛池、酒池各一件。孔令貽墓在1966年為孔林首批被破壞的墳墓之一,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