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
基本信息
詞目
嫁娶
拼音
jià qǔ
引證解釋
1、謂嫁女與娶婦。
《韓詩外傳》卷四:"有無相貸,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
《漢書·地理志下》:" 太原 、上黨又多 晉 公族子孫……嫁取送死者奢靡。"顏師古注:"取,讀曰娶。"
唐 白居易 《自到潯陽生三女子因詮真理用遣妄懷》:預愁嫁娶真成患,細念因緣儘是魔。賴學空王治苦法,須拋煩惱入頭陀。
唐 趙璘 《因話錄·徵》:" 周公 制嫁娶之禮,安知後世以依炫姻援而求富貴?"
宋 陸游 《秋夜獨坐聞里中鼓吹聲》:收盡浮雲見素娥,青天脈脈映明河。時平里巷吹彈鬧,歲熟人家嫁娶多。
2. 泛指男女成婚。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又指出嫁。
《玉台新詠·古樂府<皚如山上雪>》:"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習俗
嫁娶:結婚的頭天傍晚,新郎前去拜親。新郎離家這一刻,叫"走轎"。新郎要在太陽落山
以後進新娘家。女方家的親朋好友齊來慶賀。岳家設喜宴招待女婿及親朋(也有當晚由家人陪新郎吃點飯,第二日清晨舉辦親友參加的喜宴)。女婿就這一次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後則同自己兒子一樣。
第二天早飯後,新娘和新郎交換信物,一般是新手絹,純潔錦繡、涓涓流長之意。信物交換後就得馬上啟程。新娘的母親不出來送女兒,這時要坐在炕上為女兒坐福(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隨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選兒女雙全、身體健康、運佳勢達的人,這樣才能給一對新人送去好運。如果這村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發者為好,有占先為吉的說法。新娘離開閨房這一刻,叫"上轎"。新娘"上轎"後只能看前方,不得回頭看。寓意婚姻長久,不走回頭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點頭致意,不得說話。話諧音"化",引申"失",有言多必有失之意。這時男方家喜聯盈門、喜字滿街、鞭炮高掛,親朋們站在大門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準備。
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嬸姨嫂,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說,即女方的姨不參加送外甥女上轎,男方的姑不參加迎侄媳婦下轎,有接"送嫁的"婚宴主陪。接新娘的,把新娘送入新房;接"送客的",把客人引入客廳。同時鞭炮齊鳴,營造喜慶氣氛。
婚宴正午時分開始。新娘入女宴;新郎不入席,端菜沏茶。席位的排次極為講究。送客的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來人多,也得分散到各桌上坐一席。再就是朋親為大,家人的朋友要儘量安排個好席位。旁系親屬依次是舅舅、姑夫、姨夫。直系的不論是爺、爹、伯、叔,都是服務群體,即使入席也沒有席位。席間的規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像過年時一樣,要"接口彩"。桌上的調味品,蒜要改叫"義和菜",醋要改叫"計劃"。宴席的高音區是盤魚上來時,陪客人員要千方百計讓客人多喝。醉--諧音"最",最好的意思。來賓往往是"魚在桌上,我在桌下",沒有吃到魚就醉了躺在桌子底下的意思。吃飯時,坐席的人要米飯、麵條兩樣都吃。不准只吃一樣,叫"湯飯兩全,兒女雙全"。預祝新郎新娘將來兒郎、閨女都有。
宴後,娘家送客的人要到新房看一看,便於回去匯報情況。這叫"赴小宴",小宴是個擺設,是個過程,象徵性地擺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時,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說些客氣話。如"閨女拙,不會做家務,以後請當公爹的、當婆媽的多多指教"等。新郎家要準備好點心贈給送客的人,以表謝意。如果是忙活忘了,那是件很失禮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結束了。
晚上有鬧洞房的習俗,村人想盡各種辦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長如父的觀念影響,平輩中"大伯子"不與弟媳詼諧言笑,不去鬧洞房;"小叔子"則"叔嫂無忌",是鬧洞房的主力軍。這種陋習後來被逐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