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川县
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元代,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自隋开皇19年(公元559年)置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仡佬之源、丹砂古县"的美誉。[1]
目录
名字来源
务川历史悠久,辖地秦朝时期属巴郡,汉朝时期属涪陵。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九年(599年)始置务川县。这是务川县县名之始,至今已有1400多年。
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置务川郡,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不久改为务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
北宋时期,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废思州,并把务川县降为务川城。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年),复建思州并重置务川县。
元朝时期,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降到此地,改"务"为"婺",即婺川县。至此,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婺川县隶属关系虽有变动,但名称未变。
1959年,因县名生僻难认,经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1987年,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2]
历史沿革
婺川即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务川历史悠久,秦属巴郡,汉归涪陵(今重庆彭水县)。
西晋永嘉元年(307)以后,没于夷僚。北周保定四年(599)置务川县,属庸州。这是务川县县名之始,至今已有1400多年。
隋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属明阳郡。唐贞观二十年(646),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仍属黔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务州于县治,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改婺州为思州,贞观十年(636年)属黔州,十一年(630年)又归属夷州。五代时,婺川县没于蛮僚。
宋政和八年(1118年),田佑恭析原务川县辖地置安夷县。
明洪武五年(1372年),婺川改隶镇远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拨隶思南宣慰司管辖。
清时,婺川县[1]仍属思南府。光绪十年(1884),于婺川县境增设后坪弹压委员。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婺川归清朝统一,隶属思南府统领。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思南府,婺川改隶黔东道(驻镇远),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隶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思南),民国二十六年(1926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初驻桐梓,后驻遵义)。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后坪县,将后坪辖地分别并入婺川、沿河两县。
1950年,婺川解放,隶属遵义专区。
1959年改名务川县,仍属遵义专区。1970年属遵义地区。1986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务川县,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今属遵义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