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娑婆

來自網絡的圖片

娑婆 :我們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漢譯"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娑婆

外文名稱; Sahā

拼音; suō pó

全稱; 娑婆世界

釋義; 枝葉扶疏貌等

類型; 詞語

漢譯; 堪忍

《佛光大辭典》的解釋

梵語Sahā。又譯沙訶、娑呵、索訶。意譯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有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表其無畏與慈悲。又譯作雜惡、雜會。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此外,娑婆一詞原指我人所住之閻浮提,後世遂成為一釋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總稱百億須彌山世界為娑婆,並以釋尊為娑婆世界之本師。[法華文句卷二下、法華玄贊卷二、大唐西域記卷一]

《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界名)Saha^,又作沙訶,娑訶樓陀。新雲索訶。堪忍之義,因而譯曰忍土。此界眾生安忍於十界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諸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又此界眾生有貪嗔痴等煩惱之過,眾生忍之,故名。又作雜惡。雜會。以是為三惡五趣雜會故也。此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

一佛攝化之境土也。法華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雲: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法華玄贊二曰:"梵雲索訶,此雲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區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探玄記四曰:"娑婆者此雲堪忍,悲華經雲:此中眾生貪嗔痴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西域記一曰:"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沙訶,皆訛。"玄應音義三曰:"沙訶,又雲娑訶樓陀,或雲娑婆,皆訛也。正言索訶,此雲能忍,或雲堪忍,一言雜會世界。"

其他解釋

(1).見" 娑婆世界 "。

(2).枝葉扶疏貌。 宋 王禹偁《后土廟瓊花》詩之二:"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3).從容優遊。 元 劉塤《補史十忠詩·前左丞相江文忠公萬里弟萬頃》:"卷懷經濟具,娑婆 洛 中社。"

(4).佛教語。即娑婆。意為忍土、忍界。《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俗間之罪滿婆娑,唯有慳貪罪最多。" 蘇曼殊《娑羅海濱遯跡記》:"今欲早離苦海,當以大雄無畏之身,還我婆娑大地。"《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三二四):"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恆河沙,彼土世界名忍,有佛名釋迦文如來。'"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佛菩薩和眾生雖然都能堪忍,但區別在於,眾生的果報是緣於自私,貪慾,愚痴;佛菩薩的果報卻是緣於無私,有情,智慧。簡單說眾生是為自己而受苦,佛菩薩是為眾生而受苦[1]

參考文獻

  1. 娑婆,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