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 (中藥)
威靈仙 (中藥) |
威靈仙,中藥名。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乾燥根和根莖。
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目錄
基本信息
目錄
1 入藥部位
2 性 味
3 毒 性
4 歸 經
5 功 能
6 主 治
7 相關配伍
8 用法用量
9 禁 忌
10 炮製方法
11 生理特性
12 產 地
13 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根和根莖。
性 味
味辛、咸,性溫。
毒 性
小毒(《本經逢原》),無毒(《開寶本草》)
歸 經
歸膀胱經。 1、《本草經疏》:入足太陽經。
2、《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
3、《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 能
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
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相關配伍
1、《經驗良方全集》: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薑湯下十丸至二十丸。
2、《普濟方》化鐵散: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重,用溫灑調下。
3、《聖濟總錄》:治腸風病甚不瘥:咸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
4、《外科精義》: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後洗,冷再溫之。
5、《聖濟總錄》: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
6、《本草綱目》:治渚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盞。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7、《全展選編·五官科》:治牙痛:威靈仙、毛茛各等量。製法:鮮藥洗淨,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
8、《本草原始》: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鍾,水一鍾,煎至一鍾,臨發溫服。
9、《本草綱目》: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一日服,一月為驗。忌茶、面。
用法用量
6~10g。
禁 忌
本品辛散走竄,久服易傷正氣,氣血虛弱,無風寒濕邪者慎服。
1、《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禁之。
2、《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3、《本草經疏》: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痃瘧口渴身熱者,並忌用之。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根莖呈柱狀,長1.5~250px,直徑0.3~37.5px;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質較堅韌,斷面纖維性;下側着生多數細根。根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7~375px,直徑0.1~7.5px;表面黑褐色,有細縱紋,有的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硬脆,易折斷,斷麵皮部較廣,木部淡黃色,略呈方形,皮部與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淡。
產 地
主產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山東、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相關論述
1、《本草正義》: 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2、《本草綱目》: 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3、《本草經疏》: 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宜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於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於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症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於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於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焉可也。
4、《藥品化義》: 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餘,治臨產交骨不開,驗如影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