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
圖片來自36O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德語:WilhelmRittervonLeeb,1876年9月5日–1956年4月2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一名陸軍元帥。

目錄

生平

與中國淵源1898年,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抗擊外來侵略者。德國有一位小少尉報名參加了東亞派遣軍,同歐洲其他列強所派軍隊在瓦德西元帥率領下前往中國,參加了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的侵華戰爭。這位小少尉當時任東亞派遣軍野戰炮兵團山炮一連的排長,於1900年12月14日在膠州灣的中國海岸登陸作戰,同大清朝的腐敗軍隊交過手,耀武揚威在別人的國土上直到1901年。該侵略軍小少尉就是勒布。

一戰前經歷勒布於1876年9月5日出生於萊希河畔的蘭茨格。

1895年從帕紹的一所舊式中學畢業後即加入了駐奧格斯堡的巴伐利亞野戰炮兵第四團。

1897年晉升少尉,次年考入炮兵與工程學校受訓1年。

從中國回國後,1903年考入駐慕尼黑的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受訓,兩年後晉升中尉。 1907年至1909年在巴伐利亞的參謀本部服務。1909年10月被調往柏林的總參謀部服務。晉升上尉後,調炮兵射擊學院工作。

1912年3月調任駐埃爾蘭根的巴伐利亞野戰炮兵第十團連長。

一戰經歷1914年元月,他被調回巴伐利亞的參謀本部,不久派任第一巴伐利亞軍司令部第二參謀官並隨部隊開赴前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1915年3月起,改任新成立的巴伐利亞步兵第十一師首席參謀宮並於5月參加了戈爾利采附近的大突破戰。1年後晉升少校並因參謀業務成績卓著而獲馬克斯一約瑟大騎士勳章。平民出身的勒布被晉封為騎士,被稱為「威廉騎士勒布」。

1916年夏,步兵第十一師在東戰場參加了科維爾附近的布魯希洛夫攻勢作戰。幾個月後,該師參加了對楚爾杜克山隘的突破作戰以及阿爾特和阿格蘇爾會戰,後又轉戰西戰場。

1917年5月,勒布被派往巴伐利亞皇太子魯普雷希特的集團軍總司令部任職,直到一次大戰結束。

希特勒上台後

希特勒上台後,他於1933年10月被任命為駐卡塞爾的第二集群(集團軍級)總司令,積極參與了擴軍備戰,並已經作好了戰時擔任西線作戰指揮的準備。

1934年1月,他晉為炮兵將軍。

勒布逐漸成為德國戰史上著名的防守戰略家。

1934年,他草擬了構筑西線要塞的基本方案,次年完成草案。

1938年正式頒布汐陸軍教範。《陣地戰與對永備築城陣地的作戰》、《防衛》都包含了他的防禦思想。他認為,野戰統帥的神聖使命就是防範敵人的攻擊,以確保國家的安全;德國的重整軍備應為防守態勢服務。但這些原則被希特勒的作戰指導思想所否認,後者要的是進攻原則。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勒布的注意和疑慮,他已逐漸感到這個人是一個天生的惡魔,他不像其他將領那樣易受希特勒的迷惑。加之他不習慣隱瞞自己的觀點,這就使希特勒產生了伺機除掉勒布的想法。當布隆貝格元帥和弗里奇上將被免職的時候,這個機會終於來到了。

1938年2月4日晚,勒布突然接到希特勒的傳令官送來的命令,要他立刻申請辭職,並於次日前往總理府報到。政府機關報《民眾觀察》上立即發表消息說,有12位將領(勒布就是其中之一)申請辭職,以便讓位給較為年輕的指揮官。

1938年3月1日,勒布被榮譽地晉升為上將,同時被宣布退役。該年7月,因他在陸軍中特別是炮兵中的聲望,重新服役,被希特勒任命為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並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指揮部隊參加了侵占捷克的蘇台德區的行動。

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勒布任西線的c集團軍群總司令,共轄8個基幹師和二十五個後備師,後者還須動員,裝備和訓練都不很強,沒有坦克兵團,其部隊配置於從瑞士邊境到北海一線。德軍在西線同法軍進行了陣地戰,勒布指揮第七集團軍沿巴塞爾到卡爾斯魯厄一段萊茵河部署;第一集團軍在萊茵河至盧森堡邊界之間占領西方壁壘;一個不大的「A」戰役集群在韋瑟爾以南展開。雙方在西方壁壘前進行了一些局部戰鬥,各傷亡五六百人,損失了一些飛機,德軍後期稍占優勢,俘虜法軍600多人。

擴張政策的初步成功使希特勒急於發動對西方的攻勢。在1939年10月6日的國會上作了「和平演講」之後,希特勒立即命令加緊作攻擊準備,並決定11月25日為發動攻擊的日期,這使勒布上將非常不安。當時,他在日記里發泄對希特勒的不滿:「他要破壞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中立,去實施瘋狂的攻擊。希特勒在國會的演講是對德意志民族的一種欺騙!」 [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