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釣魚中的主人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商朝末年人,祖先在四岳做過官,後來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因此也稱呂尚。
目錄
成語出處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立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鈎來!』」 釋義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鈎不掛魚餌垂釣,願意上鈎的魚,就自己上鈎。比喻心甘情願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1]
相關故事
姜尚是齊國的締造者,是幫助周武王滅商的最高軍事統帥,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都追認他為本家的領袖人物,因其在軍事上的卓越貢獻,被後人尊為「千古武聖」,與文聖人孔子齊名。
姜尚是呂國國君的後裔,由於子孫繁衍,年代久遠,家族逐漸衰落,倒退這一代,已經成了庶民,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姜尚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年輕時只得到處流浪。到了十幾歲,流浪到了北面的齊國,為生活所迫,入贅到了一戶人家,結果被家人瞧不起,不得不早起晚睡,做各種農活和家務,做到不好還要挨打挨罵。最終,他還是被趕出了家門。
後來,姜尚到了商朝都城朝歌附近謀生,當過小販,賣過食品,干過幫工,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走遍了大街小巷,但仍然難以維持生計。即使這樣,姜尚也沒有忘記學習,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遇見賞識自己的人,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他在市場上遇見了西北侯姬昌,知道他是周國的國君,非常仁義,而且善待有才能的賢人,就找了一個機會,和姬昌談起了天下大事和治國方略。姜尚的話雖然不多,但寓意深刻,一針見血,給姬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朝歌生活期間,姜尚開始參加關心政治,與散宜生、閎夭、南宮适等人成了好朋友。當時,姜尚對已經腐朽沒落的商王朝還抱有一絲幻想,一度當過官,後來見紂王無道,就悄悄離開了。他到過許多諸侯國,希望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都沒有得到賞識。
奔波了幾十年,姜尚已經老了,而且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於是便回到了東海之濱的老家,修了一間茅草房,開墾了一小塊土地,準備在那瑞安度晚年。
但是,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的雄心壯志,仍然在密切關注着天下蒼生的命運。他聽人說,現在的周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姬昌已經做了周文王,正在召集賢士,積蓄力量,準備推翻殘暴的商王朝。於是,年近古稀的姜尚,又背上行囊,長途跋涉,來到周國都城郊外的渭水邊上,找了一間石屋住下。
在渭水南邊,有一條叫蹯溪的支流,發源於南山的茲谷,山上有一股泉水叫茲泉,從高處急流而下,在山腳下積成一個深潭,潭水清澈見底,有許多魚兒在水裡遊動。潭邊有一面高大的石壁,掩映在茂密的叢林裡,水邊有一塊巨石。姜尚經常來到這裡,坐在石頭上釣魚。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鈎,上面掛着香濃濃的魚餌,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鈎。但姜尚的釣鈎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鈎吧!」
一天,有一位樵夫來到溪邊打柴,看見姜尚用不放魚餌的直鈎釣魚,便笑了起來,對他說:「老人家,像你這樣子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
姜尚舉了舉釣竿,說:「我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釣王侯!」於是,後人就把這個典故傳了下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說法。
有一次,周文王姬昌準備外出打獵,就請太史來占卜。太史占了一卦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有巨大的收穫。所得到的不是龍,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傑出的人才。他是上天賜給您的老師,得到他的輔佐,您的事業會日漸昌盛,您的子孫後代也會享受他的恩惠。」
文王說:「你的占卜真有這樣靈驗嗎?」
太史回答說:「我的遠祖曾經為大禹占過卜,結果得到了皋陶這樣的賢人。那次的徵兆,正好與今天的相似。」
於是,文王齋戒三天,然後駕着馬車,到渭水北岸打獵,終於見到了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的姜尚。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人,能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後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又叫他姜太公。
文王上前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
姜尚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希望實現自己的抱負,普通人希望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一樣,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魚。」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姜尚回答說:「用餌釣魚就像使用人才,有三種權術:用豐厚的薪水收買人才,用大量的賞金收買死士,用官職招攬人才。凡是垂釣的人,目的都是為了得到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些深奧的道理。」
姜尚說:「水的源頭深遠,水流就不息,魚類才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入地下,枝葉就茂盛,才能結出肥碩的果實,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之間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事業才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一般的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相的,能說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說:「只有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而不會厭惡老實話。我怎麼會反感呢?」
姜尚又說道:「釣絲細微一些,才能看見魚餌,小魚就會上鈎;如果釣絲適中,魚餌再香一些,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鈎;如果釣絲粗長,魚餌特別豐盛,大魚就會上鈎。魚因為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的俸祿,就會服從君主的派遣。所以用香餌釣魚,便可以吃到魚;用爵祿網羅人才,就能為自己所用;以家為基礎,去謀取國家,國家就能成為自己的;以國為基礎,去奪取天下,天下就可以臣服。許多人都不明白,即使土地廣大,國家命運長久,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一定會煙消雲散,而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才會普照四方,這是多麼微妙的事情啊!聖人的德行,就在於潛移默化地招攬收服人心。聖人所考慮的事情,就是爭取人心,讓天下人各得其所。」
文王又問道:「有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姜尚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能同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這些東西的,就是仁愛。仁愛在哪裡,天下人就會歸附到哪裡。免除人們的負擔,解決人們的苦難,消弭人們的禍患,挽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在什麼地方,天下人就會歸附到哪裡去。和人們同憂樂,共好惡,就是道義。道義所在之處,天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都希望生存,享受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在誰身上,天下人就會歸附到他那裡去。」
文王深深拜謝後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不敢拒絕上天的旨意!」於是,把姜尚請上馬車,一起回到國都,並拜他為太師。太師是國家的最高官職,文武百官都在他的管轄之下。
姜太公遇見周文王後,最終輔助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取得天下。這段傳奇故事,成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歷史佳話。這也從側面說明,縱然你有一把屠龍刀,如果沒有龍可屠,依然無用;即使你英才蓋世,沒有明主賞識與啟用,依然只能「種豆南山下」。[2]
參考文獻
- ↑ 太公釣魚,在線成語詞典
- ↑ 姜太公釣魚究竟是願者上鈎還是有備而來?,趣讀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