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鎮
簡介
妙高鎮下轄50個行政村,七個社區,戶籍人口5.7萬人。
妙高鎮,是遂昌縣縣府所在地,省級衛生城鎮、地區級文明縣城(省級文明縣城正在創建之中)。是浙西南綜合經濟重鎮.構溪河流經河溪關注入嘉陵江。
妙高鎮團委現有9名團委委員組成,設書記1名,副書記2名,下設61個團支部,共有團員青年1100餘名。近年來積極探索服務大局.服務青年.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使團的各項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有力地推進了妙高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歷史
妙高鎮建置歷史悠久、經濟繁榮、社會進步、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豐富。區域內有浙江元立集團,更有麗水第一家上市企業--凱恩特紙;龍谷麗人茶、文照竹炭享譽全國,自1996年鎮工業園區開發以來,工業總量逐年遞增,一直榮獲麗水市"工業強鎮"的榮譽稱號;素有"東方莎士比亞"之譽的明代文學家湯顯祖曾在此地當任縣令五年,並撰寫名著《牡丹亭》;紹興年間(1311-1162年)建三台寺辟含暉洞景區,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妙高書院。
400多年前,湯顯祖曾在這裡撰寫名著《牡丹亭》,改革開放今作為縣城所在地的妙高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街承載歷史變遷 西街在縣城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來是店鋪林立、人頭攢動。改革開放前,西街還只是兩米多寬的石子路,兩旁土木結構老房子裡林立着打鐵店、布店、裁縫店、雜貨店,常常看到滿街的肩挑賣柴火、賣炭的人。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出錢把石子路變成了水泥路,到2001年,經過新一輪大規模舊城改造後,西街徹底改頭換面,生活在西街的人們告別了狹窄的小道,兩旁的土木房退出了歷史舞台。記者在西街看到,寬敞的街道上汽車來回穿梭,兩旁是整齊高大的樓房,裝潢一新的服裝店、專賣店、超市和酒店吸引着來往的人群,老西街的影子已經成為了人們永恆的回憶。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縣城交通大動脈--東街南側的拆建啟動,正式拉開了遂昌城市大規模拆遷建設的序幕。通過舊城改造,先後對縣城東街、北街、西街、凱恩路、公園路延伸段、南街等進行了全面改造,拆遷總用地面積超過25公頃,拆遷總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
2004年10月,占地面積1公頃、設有99個地下車庫的平昌廣場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起,先後在縣城核心地塊建成兩處停車場,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問題;隨着2003年龍麗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啟動了城北道路網和城東道路網改造工程,到2007年底,縣城兩個進城口的30米寬水閣路、36米寬湯公大道、24米寬牡丹亭路和25米寬的平昌路等相繼建成通車。到2007年底,城市橋樑共計30座,道路總長度65千米,道路總面積達84萬平方米,極大改善了對外交通條件。
幾張老照片見證今昔巨變
1999年的時候,一場《東西南北街舊貌換新顏》的影展在縣城街頭擺開了,以新舊對比為主題的70多幅照片在縣城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元立國際飯店和遂昌大廈等標誌性建築的原址在那時還是老舊的破房子。
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1999年建成的日供水能力4萬噸的自來水廠經過十年擴建城供水管網總長超過130公里,縣城污水干管長度達到18公里,排水管總長超過50公里,公交線路也由最初的兩條增加到4條,運營路線長度從不足30公里增加到45公里,縣城公共綠地面積從原來的2萬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2萬餘平方米。
縣城的輪廓線不斷豐富,住宅、商務、辦公領域高層建築不斷湧現,出現了安居大廈、銀泰大廈、元立國際飯店、公安大樓、電力大樓、遂昌大廈等一批"山里巨人",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景觀,提升了縣城品位。
一堵門牆留得遺愛在山城
"現今僅存的遺蹟只剩下'遺愛祠'的門牆,打造湯顯祖文化已經成為縣政府發展特色文化的重大戰略舉措。"作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的陳敏民告訴記者,400多年來,遂昌縣城曾留下"相圃書院"、"啟明樓"、"滅虎祠"、"濟川橋"、"遺愛祠"、"尊經閣"等與湯顯祖有關的六處遺蹟。
一堵門牆留得山城遺愛在。改革開發以來,湯顯祖文化得到了極大傳承,1984年,遂昌湯顯祖研究會成立,1985年,舉行紀念湯顯祖誕辰435周年活動,民眾自發捐資在妙高山又建遺愛亭。1995年,湯顯祖紀念館建成,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現已成為當地傳播和推廣湯顯祖文化的中心和基地。2007年5月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以反映湯公文化為主題的北門三岔口景觀公園開始建設。以湯顯祖和《牡丹亭》等人文文化為背景,與旅遊業結合構建"湯公尋夢"、"游《牡丹亭》聖地"、"湯公詩詞之路"等旅遊專線,將遂昌人文景觀和自然山水等旅遊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遂昌文化旅遊產業正在全面推進和發展。[2]
自然景觀
妙高鎮裡妙高台。妙高台在雪竇寺西南約500米。自千丈岩飛雪亭西上,有青峰絕頂,即妙高峰,又名天柱峰,海拔高396米。頂上有坪如台,約350平方米,中有晏坐石,為天然石凳。
東西南三面峭壁,傍臨深淵。憑欄四眺,近巒遠崗,梯田層布,亭下湖嵌於群峰間,波光嵐影,風景如畫。妙高台周圍松樟翠鎖,陰翳蔽日,游者如在半空雲霧之中,被稱為雪竇山最勝處。
宋樓鑰《妙高峰》詩曰:'一峰高出白去端,俯瞰天涯千萬山;試向岡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雪竇寺志》載,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石等,均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蹟。相傳其每日五更在晏坐石做功課,岩下大洞兩虎聽其誦經後,野性漸收,以藤結龕於虎洞口,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知和圓寂,兩虎守其塑像旁,不肯離去。
台北首,清初有棲雲庵,1726年(清雍正四年)建有石奇僧塔。1930年,蔣介石在此建樓房別墅一幢,自題'妙高台'額。正門上平頂陽台,兩邊平房各1間,中間天井,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後有正房3間,有圍牆連成一體,建築面積436平方米。右側並列亭子2座。蔣介石回鄉常住此。1949年1月,蔣下野回溪口曾居此。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1987年重建,築六角亭、四角亭,別墅前觀賞平台,置欄杆,有公路通雪竇寺。[3]
農業發展
農村沼氣建設項目,是妙高鎮推出"服務全縣、發展妙高"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施省級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一項民心工程。
經過一年來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全鎮建設沼氣池144隻,總計1258立方米,超額完成縣下達的任務。據調查,每隻沼氣池可節省化肥、燃料等1200多元。全鎮沼氣池144隻,節本增收17.3萬元。農村沼氣建設,突破了傳統燃料的範疇,以沼氣池建設為中心,結合改廁所、改豬欄牛欄、改廚房、改水"一池四改"的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實現了家居、畜居溫暖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
發展農村沼氣,既為農村生活提供優質的燃料,減少森林砍伐,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美化環境,而且徹底改變了農村以往普遍存在"髒、亂、差"的現象,極大地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衛生健康水平,為該鎮農業發展,保護森林資源,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4]
經濟發展
發展中的妙高鎮,社會和諧穩定,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攀升, 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事業長足發展,有浙江省 "百校工程"的成員單位妙高小學,麗水市綠色學校金岸中學。近幾年全面實施的農村醫療保險、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和鎮村之間公共衛生服務網絡體系,使該鎮社會保障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妙高鎮地處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方便,地理、氣候等環境優越。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72億元,財政總收入64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95元。2007年,妙高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6%,2008年工業總產值更達到3.13億元,同比增長10%。同時,來料加工業已成為我鎮經濟增長的一個支撐點,2008年,全鎮來料加工隊伍發展到3200人,共實現來料加工總產值925萬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的140%,較好地解決了我鎮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社會發展
永不停步、銳意進取的妙高人民將圍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致力於打造和諧、富裕、活力、秀美和文明的妙高;全力打造"工業強鎮、生態立鎮"的戰略品牌,立足於"服務全縣、發展妙高",爭創和諧環境。
妙高鎮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飛速發展。至2004年妙高鎮3至5周歲幼兒入園率100%(純93%),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小學升初中比例99%,"三殘"兒童入學率85%。於1996年通過省"兩基"評估驗收,1997年又通過了省"普及實驗縣"的驗收,於1999年被評為"麗水市教育強鎮"。
鎮政府堅持"撤、並、建"並舉,完成了25所小學和2所初中的撤併工作,新建了妙高鎮中心小學。該鎮教育形成了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輔導小學2所、村小8所、幼兒園(班)2所、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的格局。其它各項事業也發展迅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