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寫風荷(仲平)
作品欣賞
妙筆寫風荷
前些日子,沈裕慎先生給我寄來他的新作《風荷憶情一一沈裕慎散文作品選》,認真閱讀後,感悟頗多。這是一部近六十萬字的散文作品選集,這部著作收入了沈裕慎先生的散文和隨筆203篇,全書分金鳳玉露、似水流年、茗邊瑣語、萬象芳華、掩卷偶悟、載笑載言六輯。書中內容豐富,寓意深遠,文字樸實,涉獵廣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散文集。
沈裕慎先生是上海的資深老作家,我和沈裕慎先生的結緣應該是在2014年。那年,我的散文作品選《草根日記》和沈裕慎先生的散文作品選《心在山水間》,同時編入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散文家文庫第六輯》。因此機緣,讓我有幸閱讀了沈裕慎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文章信息量很大,可謂是字字珠璣,認真閱讀後我掩卷長思,由衷驚嘆。在先生的筆下,山山水水,在他心中是那樣無限從容。我常常在想,一個能把遊記寫得如此遊刃有餘,輕鬆愜意的作家,其深厚的文學功底絕非一日練就。
我真正和沈裕慎先生相識並交往,是在2015年的青島筆會上。那年9月,我和沈裕慎先生同去青島參加首屆華夏散文頒獎會,此次相遇,雙方很是投緣,從而開始了我和沈裕慎先生的友情之旅。沈裕慎先生年長我十二歲,我們都屬馬,交流之中,彼此感覺性格相似,共同語言頗多,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緣分吧。
會議結束後,沈裕慎先生給我寄來他的多部作品選,閱後受益匪淺。空閒時,我們經常微信交流,涉及的話題很多,可謂是無話不談,從而讓我們之間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的心目中,沈裕慎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交流中,沈裕慎先生告訴我,他準備精選一套130萬字左右的風荷散文系列,初步定名《風荷憶情一一沈裕慎散文作品選》、《風荷憶旅一一沈裕慎旅遊作品選》、《風荷憶味一一沈裕慎美食作品選》。目前《風荷憶情一一沈裕慎散文作品選》已經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它兩部作品集待出版後郵寄給我分享,我聽後頗為感動。
上海作家協會的朱超群先生說,沈先生的風荷散文系列傾注了10多年的創作情感。為何起名風荷系列,那是因為沈先生居住的小區名為「風荷苑」罷了。我恍然明白,這也許就是沈先生做人,做事的風格。一個對自己生活過的小區都有着如此深厚感情的作家,必定是熱愛社會,熱愛人生之人。文如其人,正如先生在書中第一輯的《柳絲依依》一文中寫道「世上所有的樹,都是朝天而生,每成長一截,就離根遠一步。只有柳是下垂的,垂下萬千絲條,條條不忘根本,謙卑地俯下身,親吻養育自己的根。」我感覺,這段樸實、流暢、很接地氣的話,是沈裕慎先生平凡人生的精彩寫照,也是世人學習效仿之楷模。
在沈先生的作品中,「真情」是文章的主基調,在樸實,流暢的文字中,我感受到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字裡行間漾溢着滿滿的故土之情,親子之情,以及對親友,對社會的眷顧之情。這發自內心的情愫,如同他在《為家鄉的春天點讚》一文中所寫:「我為家鄉的春天點讚,因為這不僅牽動我濃濃的鄉愁,也令我回想起那童年的時光,這在美好的春天裡,我多麼想回歸家鄉,自由自在地,漫步家鄉的角角落落,去聆聽林中鳥鳴啾啾,或者那村舍里傳來的雞鳴犬吠,或是去欣賞河村田野,春日那寧靜閒適的自然風光。」樸實的文字中流露着先生內心深處豐富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恩之心。
時間跨度大,表達方式活,是先生文章的一個特點。在第二輯《票證那些事兒》一文的開頭中,他直接寫道「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許多變化中,有一種悄然發生卻影響深遠的變化,那就是老百姓特別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少了一種叫做『票證』的東西。2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票證起過何等重要的作用。」文章中他用詳盡的事實和數據描述了建國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隨着流暢的文字敘述,先生將讀者的思緒拉回到數十年前的特殊年代裡。在文章的結尾,先生這樣寫道:「票證的正式廢止,意味着統購統銷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上海人民生活離不開票證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票證消失了,我們開始說一個新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言簡意賅的文字,總結和濃縮了幾十年的時空,畫龍點睛般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從沈先生的作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先生不僅是熱愛生活之人,而且善於觀察生活。先生具有捕捉生活細節的一雙慧眼,如故鄉的油菜花,路邊的牽牛花,陽台上的燕子窩,蟬的鳴叫,以及生活中人們常見的裊裊的炊煙,都是他文學創作的素材。無數人們忽視的細節,在沈先生的筆下都成為珠寶,他信手拈來,皆為文章。文章取材獨特,構思新穎,語言精練,也是先生的一種創作風格。
例如排隊,這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場景,而這個普通的場景在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在《排隊的歲月》一文里,先生用自己的三次排隊經歷,勾勒出現實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文章的開頭先生寫道:「時今,買東西排隊愈已罕見,排隊付錢取款反倒成了常態。最近,我頗為難得地因鄉下的親戚買春節火車票排了次隊。站着,等着,不知怎的,忽然回憶起了早年排隊的場景。」這簡潔直白的導語,輕鬆自如地引出了先生對生活變化的深刻感悟。先生在文章中寫了他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排隊。第一次經歷是年節性排隊,文章描述了在計劃經濟年代時,上海市民排着長長短短,大大小小的隊伍購物的情況;第二次經歷是在上海五六十年代購買冬貯大白菜的經歷;第三次經歷說的是在七十年代末購買家具時的排隊感受。先生在文章結尾感慨地說:「隊伍今後還將不斷地排下去,但是它的『變遷』卻切切實實地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東方大都市上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樸實自然的文字,將先生關心社會發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從容坦率地表達出來。
作者簡介
仲平,湖南綏寧人,現居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