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空难和她
目录
内容简介
1971年秘鲁空难唯 一幸存者在亚马孙雨林跋涉11天后回到文明世界的真实故事。
1971年12月24日,17岁女孩朱莉安和母亲一起登上秘鲁航空的飞机,准备回家与父亲共度圣诞节。原本一路畅行,可接近亚马孙雨林上空时却遭遇大雷雨云,飞机在距离文明世界仅几十公里的原始丛林坠毁。
朱莉安被绑在飞机座位上,从三千米高空坠入丛林。她是包括母亲在内的92名乘客中唯 一的幸存者,这一专家们都几乎无法解释的幸存被称为“现代奇迹”。
朱莉安以超乎想象的勇气、直觉和韧劲,在亚马孙雨林的绿色地狱中独自走了十一天。从小跟随父母在雨林中学到的技巧让她得以生存。
直到空难发生四十多年后,作者才首度著书讲述这场匪夷所思的浩劫,回顾生物学家父母为鸟类和动植物科学做出的努力,重温亚马孙雨林里的幸福童年,以及劫后余生的人生转折。
作者简介
朱莉安·科普克: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生物学家。她从小跟随生物学家父母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长大。1971年,年仅17岁的她成为秘鲁空难92名乘客中的唯一幸存者。经历飞机失事后的四五十年中,她表现出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冷静与淡然,回到德国读书成婚,博士毕业后,她继承了父母的精神衣钵,成为一名真正的生物学家,往返于德国与秘鲁,奉献全部的生命意志来保护这片原始丛林。
普贝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德语系,2018年曾于海德堡大学文化比较日耳曼学系交换学习,现于慕尼黑大学攻读对外德语硕士。曾参与翻译《犯罪心理学》德语部分。
书评
人要怎么面对无法预测的浩劫?
太多的作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管是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还是《127小时》这样壮士断腕的电影,或是科学少年带着人类重返文明的动画片《Dr.STONE 新石纪》,坚毅的主人公们身陷绝境后,克服艰难险阻,获得了重生。
那么现实中,一个17岁的女孩是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空难后的呢?
朱莉安从小和父母在秘鲁生活,她父母都是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做研究的时候常会带着小朱莉安在雨林中穿梭。
朱莉安和父母
朱莉安17岁那年的平安夜,她和母亲乘飞机前往普卡尔帕,准备和那里的父亲团聚过圣诞,然而飞机起飞后,意外发生了,秘鲁国家航空公司508航班带着全部6名机组人员和85名乘客的生命,消失在了风暴中。在雨林中,只剩下了第86位乘客,她就是朱莉安。
秘鲁商报的相关报道
“空难”,“17岁少女”,“雨林求生”,“唯一的生还者”,一切都显得这么不同寻常。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上限的,因此围绕着这场灾难,不断有谣言出现,而且越来越离谱:她醒来时身边都是蛋糕;她用藤蔓和树枝造了木筏;她半裸着身体;她听着雨林中伤员的哭喊却独自离去......
“你的故事不再属于你自己了,它属于公众。”就像这句话所说,离谱的报道越传越广,已经无法控制了。
看了太多无厘头的报道,荒唐的改编小说和电影,朱莉安感叹:“写书的这种事要么得我自己来,要么就得找我完全信任的人来合作。”时隔近40年,朱莉安重拾回忆,写下了这本《她和她的空难》。
和初看标题时预期的不太一样,空难以及雨林求生只占全书比较小的一部分。书中很大篇幅是朱莉安获救之后的事情。我并没觉得失望,反而感觉朱莉安这一路的情感起伏是非常动人的。
想必朱莉安对回忆是抗拒的。在前几章,她不停在绕圈子,试图回避这个马上要提及话题。“空难”二字死死抓住她的笔杆,不愿意落到纸上。这不难理解,朱莉安重复过不知道多少遍她在雨林的经历:在雨林拖着虚弱的身体沿着溪流跋涉,吃完了口袋里的糖果,不断地放弃又重拾信心,最后在一座简单的坦博小屋里,见到了十多天内第一个活人。但是,不论她讲多少遍自己的故事,误会、曲解、奇怪甚至恶毒的言论总是相伴她左右。
要一个身心都没有从灾祸中恢复的少女面对这一切是残酷的。同行的乘客已经不在,所有的情绪没有人可以分享,朱莉安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不被理解的孤独,但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幸运儿”应该感到“我很好”。内心的冲突让朱莉安陷入了愧疚,为什么偏偏是自己,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活下来,肯定有其他人更值得活下来,是不是别人的死换来了自己的生?
如果不是自己,妈妈是不是就可以活下来。
朱莉安和母亲
在那趟有去无回的航班上,朱莉安的母亲明明就坐在她的旁边,但是,从飞机掉下来的连排座椅上,只有朱莉安一个人。她母亲的尸体被发现时身体完整,但脖子上连着的只有下颚部分。蹊跷的是,尸体很新鲜,要知道在雨林,尸体用不了两天就会腐烂,而朱莉安的母亲被发现时,距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月。难道她母亲是被救援队发现的前几天才去世的吗?没有人知道真相。
母亲是朱莉安和父亲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断了以后,不管是物理层面,还是心理上,朱莉安和父亲都隔着无法消除的距离。
朱莉安身体恢复后没多久,父亲就安排她回到德国,留下自己一人在秘鲁继续研究工作,以及哀悼亡妻。在德国,朱莉安想过要回秘鲁,但总是会找到理由将其搁置,直到离开秘鲁的两年后,父女俩才再次见面。
朱莉安感觉父亲似乎无法原谅自己。其实她和母亲本可以乘坐前一天的飞机,但因为朱莉安坚持要参加毕业舞会,不得不推迟到了那一天,也不得不选择了秘鲁国家航空 —— 这个父亲曾多次警告不要坐的航班。
朱莉安在毕业典礼
虽然父亲从未说出口,但朱莉安听得到他心里的声音。
父亲压抑着怒火,朱莉安压抑着痛苦,他们都没有崩溃,都维持着表面的冷静,但他们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朱莉安的文字也透着一股冷静劲儿,好像她只是个旁观者,也许她的某一部分情绪在这场空难中被一并抹去了。
他们和千千万万个破碎的家庭一样,充满着无尽的悲伤,不过,也不总是绝望的。
妈妈虽然走了,但朱莉安继承了妈妈不爱被束缚、向往自由的特质,也继承了母亲对于亚马孙雨林、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因为这一点,朱莉安义无反顾地又回到亚马孙雨林,致力于保护雨林的生态环境,建立潘瓜纳自然保护区。
终于,在2011年,秘鲁官方承认了该地区为自然保护区。朱莉安和许许多多的生物学家、学生们在这里继续着他们的研究。
现在的潘瓜纳
就像朱莉安自己说的那样,她“一边说一边就在想其他的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会怀疑这怕不就是意识流写作吧(开玩笑)。书里的时间顺序比较混乱,虽说不至于搞不清楚,但还是要留神思考一下“这位女士说到哪里了?”这种支离破碎的感觉贯穿始终。
另外,就像上文所说,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雨林求生指南,如果是抱着看女贝爷的心态来看,估计会失望。
但是,如果想知道灾难幸存者在想什么,这本书绝对可以满足你。
在遭遇空难后,她的心变成了玻璃,让所有东西都滚着流走了,现在,她愿意回头,尽力拾起记忆长河中残存的碎片,写下了这本《她和她的空难》,静静地给我们讲述这个破碎、残酷、真实的故事。
我真心感谢朱莉安的分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