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女理又名知母(拉丁學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也叫毛知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葉由基部叢生細長披針形,花莖自葉叢中長出,圓柱形直立,

總狀花絮,成簇,生在頂部成穗狀;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實長橢圓形,

內有多數黑色種子,花果期6~9月。知母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抗旱抗寒能力強,

乾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長,是綠化山區和荒原的首選品種,

全年各季節都能播種,主要是春播或夏播。

該種乾燥根狀莖為著名中藥,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屬清熱下火藥,

主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有"毛知母"與"知母肉"之分。最主要產區在河北。

中藥別名:兔子油草大蘆水媽媽草蒜瓣子草羊鬍子根地參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知母

學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別稱:蚳母連母野蓼,地參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天門冬目(Asparales)

科:百合科(Liliaceae)

屬:知母屬(Anemarrhena)

種:知母(A. asphodeloides)

擴展閱讀

目錄

本草綱目-知母更多

「釋名」母(《本經》音遲。《說文》作 )、連母(《本經》)、 母( 音匙,又音 提,或作 )、貨母(《本經》)、地參(《本經》)、水參又名水須水浚、 (《爾雅》, 音覃)、 藩(音沉煩)、苦心(《別錄》)、兒草(《別錄》,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時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 虻之狀,故謂之 母,訛 為知母、 母也。余多未詳。

臨床應用

用於熱病煩渴

該品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

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陰虛燥咳

該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

常配瓜蔞、大貝母、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乾咳少痰者,多與貝母同用,如二母散。

用於骨蒸潮熱

該品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

用於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常與黃柏同用,

配入養陰藥中,以加強滋陰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黃丸。

用於陰虛消渴,腸燥便秘

該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用於內熱傷津,口渴引飲之消渴病

,常與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湯。用於腸燥便秘,常與生首烏、當歸、麻仁同用,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藥用價值

藥源相關

出處:《神農本草經》[1]

別名:蒜辮子草羊鬍子根、地參、連母、水須穿地龍蟲氏母

類別:清熱瀉火藥

來源:該品為單子葉植物百合科知母的乾燥根莖。

採收: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及泥沙,曬乾,習稱「毛知母」。

或除去外皮,曬乾。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以備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知母栽種2-3年開始收穫。春秋兩季可採挖,以秋季採收較佳,

除掉莖苗及鬚根,保留黃絨毛和淺黃色的葉痕及根莖,

曬乾為「毛知母」。趁鮮剝去外皮,曬乾為「知母肉」。

炮製:鹽知母,取知母片,照鹽水炙法炒干(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

該品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於 0.90%。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知母、鹽知母、炒知母、酒知母,

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鹽知母、炒知母、酒知母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性論述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2]

②《藥性論》:性平。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甘。[3]

④《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

歸經:入肺、胃、腎經。

①《珍珠囊》:腎經。

②《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4]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於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於陰虛消渴,症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瘈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別錄》:多服令人泄。

②《醫學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症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經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

④《本經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