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性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权主义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权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权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女性生殖器切割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目录

定义

女权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权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权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权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权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1]

宏观理论

女权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权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权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权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并对它做了女权主义的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观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微观理论

女权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权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权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网络理论:女权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由于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地位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正如标签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形式编辑

女权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权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权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了不同的路线。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权主义。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主义女权主义(radical feminism),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流派的女权主义在第二波女权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现代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权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所提出的观点。

有些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者提倡性别分离主义 (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人”的意义(详见酷儿理论)。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见父权规范 heteronormativity)。对这些女权主义者来说,女权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它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有些女权主义者则认为某些社会问题可能与父权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种族歧视或阶级划分);她们将女权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它运动彼此影响。

参考资料